阳关情节
若说我对敦煌情有独钟,那其中七分的情感,都系于阳关。
十年前的旅程中,虽然游览了多个景点,但因种种原因未能造访阳关。此后的旅程,我走马观花般地游览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地,却唯独错过了阳关。然而,我始终相信,那个未去阳关的决定,是在为未来的重访留下伏笔。但我没想到的是,兑现这个伏笔,竟然会耗费整整十年的时间。
当我坐在飞往敦煌的火车上,回想起此前的旅途见闻,内心充满了对即将见到的阳关的期待。这些记忆如碎片般在脑海中飞舞,却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画面。那么,就让我将它们全部放下,重新开始这次敦煌之旅,从探访阳关开始。

△ 阳关的历史魅力
谈及“阳关”,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诗人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古诗不仅深刻,当我们审视“阳关”这一景点时,更多的是带着对“酒”与“故人”的现代理解。阳关不仅因诗句而闻名,更因历史文化意义而令人神往。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见证了古代中国的战略布局与历史变迁。我对阳关的向往,不仅仅是因为那句古诗,更是因为对“酒”与“故人”情感的共鸣。

阳关的探索之旅
△ 阳关博物馆之旅
想象中的阳关,仿佛是玉门关的孪生兄弟,遥望之下,仅是一堆黄沙中的小土堆。然而,真实的阳关却大得多,它坐落于敦煌市区的西南方,距离约70公里。一踏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阳关博物馆,其设计灵感源于仿汉城堡。
博物馆是游客了解阳关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详实的展览和遗址的展示,游客得以深入理解阳关的过往与文化底蕴。馆内的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从博物馆正门城楼、张骞像,到八卦台、功德亭、都尉府,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关汉塞厅和丝绸之路厅内的展览,它们详尽地描绘了阳关的诞生与演变。

△ 阳关遗址的发现
沿着游览路线的指示牌,我们踏上了前往阳关遗址的旅程。正午时分,西北的烈日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但游客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大多数游客在仿汉阳关关城手持盖有“出关”印的通关文牒后,便急切地奔向了阳关遗址。
奔赴阳关遗址的途中,感受到西北的自然风光与历史的坚韧。这座屹立不倒的烽燧,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成为现代人追忆历史的实物见证。当我走出城门时,骆驼、黄沙和热风构成了独特的西北风光。大约十分钟后,阳关烽燧终于展现在眼前。这座烽燧残高4.7米,宛如阳关的守护神,屹立在残垣断壁之间。

△ 阳关的历史意义
关于阳关的起源,历史记载颇为详尽。据《汉书·西域传》所述,阳关在汉代已然存在,其地理位置位于玉门关之南,因此得名。它不仅是汉武帝开辟河西、设立“四郡两关”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阳关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至宋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陆地丝绸之路逐渐衰败,阳关最终难逃被黄沙掩埋的命运。
阳关见证了汉代至宋代的历史,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随着历史发展,其重要性逐渐被淡忘,但作为文化遗产,它依然意义重大。我思索着,阳关在敦煌的传说中究竟承载着怎样的重量?

结语与感怀
△ 时光的印记
置身于这广袤无垠的天地间,随着远方传来悠扬的驼铃声,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雄关、箭楼、战旗、鼓角、商旅、使者等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而眼前的这座烽燧,宛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在烈日下向我诉说着它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站在阳关遗址上,回想过去十分钟的游览,感受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厚重。回到现实,一切又归于宁静,心中积攒的感受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将阳关的照片与相册中十年前的玉门关照片并置,此刻,这十年的光阴,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是吗?
END
来源 | 百度@春晓的萌崽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