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虎头镇虎东山,距离虎林城市中心65公里。是展示侵华日军罪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的专题型博物馆。1987年虎林县人民政府部分修复了虎东山地下工事并举办图片实物展览供游人参观,虎头要塞博物馆1999年4月正式开工,2000年6月开始进行布展装饰工程,2001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
虎头要塞遗址1990年列入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名列其中。
虎头要塞是1934——1939年6年间,日本关东军强迫数十万中国劳工秘密修筑的永久性军事工事,要塞正面宽12公里,纵深30公里,由虎东山前沿阵地,虎北山侧翼阵地,猛虎山主阵地,虎西山、虎啸山后援阵地构成。地上军用机场、大型火炮阵地密布;地下结构复杂,设施完备,工程浩大,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东北,8月15日日军投降,虎头要塞守军拒降,战至8月26日结束。故虎头要塞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
博物馆分为两层展厅,地上展厅主要展出东北沦陷,日伪统治下的虎头镇,虎头要塞概貌,劳工的血和泪,虎头要塞之战,历史呼唤和平,及侵华日军和前苏联红军当时使用的枪支弹药、衣物、相关资料和图片等,地下一层是虎东山地下遗址工事。
虎头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场遗址之一,是侵华日军最后下场的历史见证。该要塞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设备齐全。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军事设施现存遗址主要有火石山列车炮阵地、40厘米口径火炮阵地和加农炮、榴弹炮、野战炮阵地等,还有作战掩体,以及蜿蜒曲折10余公里沟通各要塞工事的交通壕等。地下军事设施保存遗迹有指挥所、发电所、弹药库、粮秣库、燃料库、兵营、将校营、医院、炊事房、浴地、厕所、上下水道及水井。从地下设施通向地面设有观测哨所、地堡、竖井、反击口、烟囱及通风口,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有陷阱、射击孔。
日本关东军曾吹嘘虎头要塞为当时东亚最大的地下军事设施,不怕任何围困的永久要塞。




前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建立所谓“满洲国”,并觊觎北部苏联远东地区,在沿东北中苏、中朝、中蒙边境战略要地修筑地下军事要塞,形成对苏攻防体系,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准备对苏战争,确保部队转入战略进攻的攻击型战略设施。日苏虎头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役,虎头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侵华日军要塞遗址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和企图侵略苏联的历史见证,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物教材。


第一单元
“九·一八”事变日寇铁蹄踏入虎林。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并布置假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扶植溥仪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而且觊觎北部苏联远东地区,将东北变成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1933年1月9日,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派密山支队队长人见顺士(大佐)率部乘50辆卡车直奔虎林追击吉林爱国抗日将领李杜将军,当日中午,日寇的铁蹄踏入了虎林县城(现虎头)。

第二单元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虎林。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实现霸占东北的野心。“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先后推行“武装移民”和“百万户移民”政策。所谓“日本开拓团”,实际上就是日本迁往中国的移民。比起内地虎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的统治更加严密凶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更加深重。
1933年1月至1934年1月,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密山支队曾先后三次攻入虎林县城,接着伪满洲国吉林省警备骑兵第四旅和混成二十一旅分别驻守虎林县城,并将旅部由密山平阳镇移至虎头。虎林成为日军对苏作战的主要军事基地。

1938年以后,随着日军侵略野心的扩张,开始将虎头作为进攻苏联的桥头堡,县城遂由虎林(现虎头)迁至黑嘴子(现虎林),虎林全境成了屯扎重兵的军事基地。日本关东军先后组建了第四国境守备队和第十五国境守备队驻虎头要塞。为了配合关东军进攻苏联的计划,1939年又在虎林境内驻扎了日本关东军第十一师团。虎林成为日军对苏作战的主要军事基地,整个军力达数万人,日军曾声称有重兵十万。


第一单元
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1927年,中共中央在东北组建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1928年改为中共满洲省委。中共满洲省委派人到饶河、虎林发展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当年成立了中共饶河县委,1931年改为饶河中心县委,办公地点设在虎林三人班(在今东方红林区海音山一带),10月转宝清,领导饶河、虎林、宝清、抚远等四县。1934年3月成立了中共虎林区委,1936年7月成立了中共虎林县委,虎林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中流砥柱。在抗联斗争的后期,抗联小部队活动成为对敌斗争的主要形式。
抗日战争时期召开的会议
1933 年年底 中共饶河中心县委增派徐凤山、李一平、金品三、金昌龙、黄太浩、申永新(女)、景乐亭、于华南等人到虎林县四方林子、康德、安乐镇西、兴隆山、独木河、小木河等地开展抗日活动,进行建党工作。
1934年2月3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虎饶地区抗日游击队在大岱河召开了党的会议。会议决定今后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发动群众,扩大队伍,打击日本侵略者及其他反动武装,建立游击根据地。
1939年3月 吉东省委下江三人团书记季青在虎林秃顶子召开抗联七军党特委常委会,重新建立七军党特委会,调整抗联七军在春夏、秋季游击战争计划。

虎林地区农民联合会锦旗

虎林的抗日武装斗争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虎饶地区抗日游击队广泛发动群众,扩大队伍,建立游击根据地。1936年3月,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9月开始在完达山区建立一系列密营,至1939年春天抗联七军在虎饶县已经建立起一大批深山密营根据地和外环丘陵平原游击区,并在七虎林河以北浅山区建立起对深山密营起辅助作用的地窖(地窖子)驻扎点,使战斗部队有了稳定的战斗基地。自中共虎林区委成立后,虎林人民的抗日斗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展开,各地普遍成立抗日救亡会,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2月28日,李象山率二中队到黑嘴子镇压几股山林队,虎林(虎头)城内的七名青年,在王惠卿的策划下,推举高玉山为首领,宣告起义成立救国军。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的支持下,将我党领导的饶河农工义勇军加入救国军,成立特务营。
1935年8月20日,饶河反日游击大队在饶河大叶子沟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第四团,下辖4个战斗连,1个保安连,兵力250余人。
1936 年又将四团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四军第二师,师长郑鲁岩,副师长李学福,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共500人。
1936年将第四军第二师改编为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第三师师长景乐亭,活动于虎林地区。
1936年3月,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8年春,设在秃顶子山的抗联七虎林办事处,经过多方工作,收编了“德胜”、“七省”、“东洋”“九江”、“天义”、“中央”等几支山林队百余人,成立了独立团。
1938年6月,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抗联第五军第三师带来虎林,与第七军井肩战斗。
1939年5月中旬,同抗联第七军联合作战的抗联第五军第三师,驻进了七虎林河和阿布沁河中间大沼泽的一个较隐蔽的陆地上。
1937年9月由游击队改编的东北抗日联军开始在完达山区建立一系列的密营,在密营里驻兵员、藏粮食。
1938年春,建立独立团密营。此时,第七军军部及所属各师均派专门人员建成了一批密营。
1938年,抗联第七军第三师在独木河西北深山密林的臭松顶子建立密营。
1939年,抗联第七军第三师在三人班、大王砬子等地建立临时的密营。
1939年春天,抗联第七军在虎林县已经建立起一大批深山密营根据地和外环丘陵平原游击区。当地群众称为“红地盘”。
对深山密营起辅助作用的,是七虎林河以北浅山区星罗棋布的地窑(地窖子)驻扎点。这些地窑数目较多,很难统计准确。据调查,目前已知在“大马鞍山”、“大黑林子”、“小马鞍山”、“九龙地窑”、“对林子”、“胡子沟”等地至少有十几个地窑。这种地窑基本上都设在地面以下,在地下挖深坑,盖顶与地面相平,沿山坡走向,里面搭火炕,既简便实用又隐蔽。地窑可以根据战时需要,可建可弃,小部队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据点。建立在平原区的地窑,既是山里密营的屏障性堡垒,又是部队的神经性网络,担负驿站、通信的工作。在七虎林河边的地窑点,还有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接收军需粮食物资等特殊的作用。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日联军的斗争进行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侵略者的残酷镇压没有吓倒英雄的虎林人民,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更加顽强的战斗。

虎林抗日英雄 王汝起
王汝起,又名王坚,1905年生,山东省黄县(山东省龙口市)人。1923年随父逃荒到黑龙江宁安县。1932年秋,组织红枪会,缴夺本村自卫团枪支,打击日军。1933年率红枪会会众500余人加入救国军第三旅,任第八团副团长,率部在宁安、敦化、额木等地对日作战。1934年2月率队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1935年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副师长。1938年任抗联第七军第一师师长。1939年3月,被选为第七军党委候补委员。后率第一师主力挺进抚远、同江,沿途攻击敌警察所、交通船、据点等,歼敌 100余人,缴获甚多。1940年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队长。同年5月21日,率60余名战士在大岱河金家店秃山头伏击日伪军运粮队时牺牲,时年35岁。他被周保中赞为“民族英雄”,深受抗日军民爱戴与敬重。
虎林抗日英雄金品三
金品三,原名金万钟,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先后两次进关参加抗日活动,但由于日军封锁,均未实现。1935 年到黑龙江省富锦县投身于抗日救国事业。1936年3月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四团(11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队活动于同江、富锦一带,推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1940年4月,第七军改编为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金品三任教导大队政治委员。4月10日,金品三随支队政治部主任王效明进入虎林境内。5月中旬,为了解决部队给养,带领30多名战士去独木河搞粮食。这时,日伪军已经探知到抗联活动情况。当金品三带领部队在独木河北山宿营时,日伪军就从四面包围了上来。当抗联岗哨发觉时,日伪军已经上了山。金品三和教导大队长崔勇进立即组织突围,冲击日伪军的包围圈。在突围的时候,金品三中弹负伤,未能及时冲出包围。日伪军的警犬扯倒了金品三,他不幸牺牲,年仅32岁。
虎林抗日英雄 毕于民
毕于民(1909-1938),原名刘振东,山东莱芜人,1929年到虎林务农。“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部队并入党。他受饶河中心县委指派,在虎林开展党建,1933年成立九牌中共党支部,后发展多个党支部与抗日群众团体组织。他联合山林队,击毙反动头子刘廷春,还争取爱国军警,为抗联提供情报。毕于民负责抗联军需筹划,威望极高。1938年春修建地窨子、种地备物资。可惜同年9月,他被叛徒郑鲁岩诬陷,遭枪杀,年仅30岁,部下和百姓对他十分怀念。
虎林抗日英雄 高玉山
高玉山,字荆璞,1886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因家境贫困,于民国初年与几位兄弟迁居到虎林独木河附近的炮守营。高玉山排行老三,少年时曾在店铺学徒,粗通文字,他性情豪爽,胆略过人,颇受乡亲信赖。在那土匪如毛的年代,乡民们为了对付土匪的抢掠,组织保卫队,由于高玉山识文断字,又当过炮头,因而被推为保卫总队第一分队长。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后,李杜将驻守虎林的669团3营调往同江作战,同时任命高玉山为自卫团临时警备第一队队长,率一百人驻守虎林县城。“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督军署参谋长熙洽开门揖盗、网罗汉奸、组织伪吉林省长官公署,投降日寇。李杜将军毅然率部抗日,组建自卫军,并在下江各县成立战时自卫团,并委任高玉山为战时自卫团第九大队少校大队长,驻防虎林。

战斗在虎林的抗联将士
王一知(1916-1987),原名郭维轩,是周保中将军的夫人,中尉军衔。191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马家沟的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初,组织上安排她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去工作。8月中旬,王一知到达阎家岗,被分配到军部骑兵警卫队,开始了戎马生涯。1940年3月又奉命在苏联学习军用无线电通讯技术,同年9月学成回东北,担任抗联第二支队分遣队政治指导员兼无线电台台长。1942年8月,抗联教导旅(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88旅)正式成立,王一知任无线电连政治指导员。9月又组建了教导旅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局(亦称东北党委员会),王一知为候补委员兼妇委书记。1943年初,王一知升任无线电营政治副营长,晋升为中尉,在以后的小部队潜回东北活动中及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斗在虎林的抗联将士
陈荣久(1904-1937),190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三家子村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仅读过两三年书。1927年因生活所迫,在张学良部队当兵,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做吞并东北的准备,为反日救国,到东北军二十一混成旅骑兵二营七连当兵。“九·一八”事变后,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率领士兵起义,投奔抗日救国军。先后在穆棱、海林、虎林、宁安等地活动,曾多次与日军交战,打击了敌人的侵略气焰。1933年2月,率部到宁安参加共产党人李延禄创建的抗日救国游击军,任游击军军部副官。曾参加和指挥二道沟子、东京城、马莲沟等多次战斗。
战斗在虎林的抗联将士
王效明(1909-1991),辽宁省昌图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救国军参谋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参谋,教导队大队长,二师参谋长兼办事处主任。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战爆发,王效明和二师五团政委季青率五团及四军军部开辟宝清根据地。1939年3月,吉东省委下江三人团书记季青,在虎林秃顶子山召开抗联第七军党特别常委会议,王效明、崔石泉、景乐亭等参加会议。此次会议历时四天,重新建立了第七军党特委会,并调整了第七军领导干部,制定了第七军在春、夏、秋季游击战争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炮兵学校校长,海军炮兵部副部长,岸防兵部部长,武装力量监察部监察主任,旅顺基地副司令员,中共中央监委驻第五机械工业部监察组组长,第五机械工业部顾问,兵工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11月30日,王效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战斗在虎林的抗联将士
景乐亭(1903一1940),山东章丘人,“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救国军营长,率部抗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共饶河中心县委领导的农工义勇军,同东北抗日救国军一道强攻虎林县城(现虎头镇),苦战一天,消灭大量日伪军。1935年后历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团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第三师师长、中共第七军特委常委、第七军代理军长等职,1939年3月,景乐亭任七军党特委常委代理七军军长。他率领七军在虎林、饶河等地坚持斗争,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是抗日联军高级将领之一。1940年3月27日被内部误杀,时年37岁。1993年,追认景乐亭同志为革命烈士。

战斗在虎林的抗联将士
周保中(1902-1964),1917年2月,年仅15岁的周保中毅然从军,参加“靖国护法”战争。1926年,他到广东参加著名的“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他担任第六军十八师副师长,在湘、浙、豫等省从事兵运和联络工作。1928年底,党派他到苏联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赴东北参加抗联领导工作,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1936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1938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1939年8、9月间,周保中派总指挥部政务主任黄玉清视察虎林第五军、第七军的工作,按照周保中指示,李一平为第五军、第七军在老秃顶子及马鞍山一带的深山老林里建立了两个团的自耕基地,解决了当年冬季的给养问题。第五军、第七军的两个团,这年在乌苏里江沿岸各地进行了大小战斗数十次,不但保存了队伍,还补充了部分新队员。1932年1月到1946年的14年中,周保中作为东北抗联的著名军事指挥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领导抗联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战斗在虎林的抗联将士
李一平(1910-1939),原名李雄善,朝鲜族。生于朝鲜咸镜南道洪源郡。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派李一平到虎林、饶河一带,组织群众开展反日活动,1934年4月,成立虎林区委,李一平任区委书记。1936年7月成立中共虎林县委,李一平任中共虎林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1936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四军二师扩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李一平从地方调入部队,任七军三师政治部主任。1939年秋,李一平在虎林县阿布沁河口战斗中为掩护一位老猎户转移,不幸光荣牺牲,时年29岁。

战斗在虎林的抗联将士·
徐凤山(--1938),原名金世日,朝鲜族,珠河县(现尚志县)乌吉密人。1931年3月当选为中共饶河中心县委委员、饶河区委书记。1933年2月当选为中共饶河县委书记。徐凤山经常往来于虎林四方林子、兴隆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组织反日会,并进行建党工作。1936年3月中共饶河中心县委改下江特委时,任特委常委、组织部长。1936年11月,接任李一平,任中共虎林县委第二任书记,兼虎林县反日会会长。1938年6月,徐凤山当选为中共抗联第七军特委委员。对虎林党的建设和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活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38年6月,为中共抗联第七军特委委员,同年9月被七军政治部主任郑鲁岩(后为叛徒)指使人杀害。
战斗在虎林的抗联将士
崔庸健(1900-1976),出生在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1922年到中国,转学至云南陆军讲武堂,1926年参加中国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被派到东北,从事建立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工作。1933年4月,成立饶河工农义勇军,化名崔石泉,任队长。1935年8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四军四团参谋长。1936年3月,任东北抗日联军四军二师参谋长,10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参谋长。1937年3月任七军代军长,1938年9月28日,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后任抗联第二路军参谋长、野营教导旅参谋长、东北党委执行委员会书记。1945年朝鲜解放后,崔石泉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祖国,改名崔庸健。他为抗击美国侵略和人民军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972年当选为共和国副主席。1976年9月19日病逝于平壤,终年76岁。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是一支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一部英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历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一部鲜血写就的历史,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将永远铭记东北抗日联军在祖国危亡的年代里为民族解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不会忘记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永远不会忘记朝鲜共产主义者和革命战士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深厚的战斗情谊。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精神、艰苦卓绝的战斗事迹,将永远鼓舞人民向前进!


第一单元
侵华日军东北要塞
为使东北成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日军在沿东北中苏、中朝、中蒙边境战略要地修筑了17处庞大的秘密地下军事要塞。要塞大体沿着乌苏里江、黑龙江的我境一侧和大兴安岭分布,由东向西:珲春、东宁、鹿鸣台、绥芬河、观月台、半截河、庙岭、虎头、富锦、凤翔、霍尔莫津、瑷珲、黑河、法别拉、乌奴耳、海拉尔、阿尔山,绵延5000余公里,形成东、北、西三面规模庞大、设施齐备地对苏攻防体系。在东北边境日军要塞中,东部正面的虎头等8处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准备发起主攻的重要地区,是对苏进攻的桥头堡。

第二单元
虎头要塞修筑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以中国东北为其扩大侵略战争的战略基地,图谋“北进”侵略苏联远东地区。为防备日军进犯,苏联增强远东的军事力量。日本关东军在准备对苏作战的口号下,迅速扩充兵力并加紧构筑中、朝、蒙、苏边境的攻防阵地。为形成对苏战略攻势,关东军加速推进通往国境地带的军事铁路建设。虎头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东北境内唯一能用肉眼看到乌苏里铁路的地方,又恰好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点,正好扼守乌苏里铁路的咽喉,虎头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隘口。此外,为了使战争物资能及时运抵虎林,1935年日军动工修建了“哈虎”铁路。通过这条铁路,可由东北北部重镇哈尔滨直达虎头要塞,是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国境军事铁路。

虎头要塞是以重炮群为中心的大要塞,炮群阵地是为炮击苏联境内的铁路、公路、军事设施等重要设施而修建的。特别是在日军于东部正面发起主攻时,打击和摧毁苏军补给,在左翼辅助东线主攻。日军在虎头要塞装备的亚洲最大巨炮41厘米榴弹炮,目的是在战斗中摧毁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伊曼铁桥和拉佐水塔。


虎头要塞日军守备队
为达到对苏联战略进攻的目的 1939年3月,关东军建立了第4国境守备队,守
备队辖3个步兵大队、5个炮兵中队、1个 兵中队。此后,又多次增加兵员,兵员总数达到8000人。1941年是虎头国境守备队的鼎盛期,各要塞的守备队兵力增至1个师团12000人,火力配备方面除步兵常规武器外,在虎东山西侧部署了30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24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在中猛虎山西侧部署了15厘米口径加农炮6门。在虎啸山南侧和东猛虎山北侧共部署了10厘米口径榴弹炮8门,各步兵中队分别配备了17门山炮、16门92式步兵炮和8门中迫击炮。另外,虎头要塞还设置了高射炮阵地,有装备高射炮18门和高射机枪10挺,用于要塞的对空防御。在此期间,虎头要塞仓库中储备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足可以供养超过10000名士兵三个月以上。
欧洲战事结束后,苏军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关东军。尽管关东军早有对苏作战的准备,但是,由于关东军设想决战的时刻是1946年,不但未能侦察到苏军的实力,甚至连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的消息他们也没能提前得到。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关东军精心布设的阵线很快就土崩瓦解,此时的关东军官兵已经完全没有了斗志,纷纷逃命。

虎头恰好位于乌苏里江流向苏联境内,呈倒U字形突出的舌状地带尖端。由于乌苏里江过于偏向大平原的东侧,换言之,即使得苏联境内的战略机要中枢大部分集结在锡霍特山脉支脉呈带状的绿色平原上,萨里斯基军事区、西伯利亚铁路、伊曼市、伊曼铁桥等都位于距乌苏里江的国境线两公里以内,在虎头的丘陵上,那些军事设施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虎头恰似正对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乌苏里斯克咽喉部的匕首,又像直插苏联沿海州心脏部的长矛枪尖。

第三单元虎头要塞
虎头要塞遗址在虎头镇周边完达山的丘陵中,是日本关东军为了长期霸占中国,进攻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该要塞始建于1934年,于1939年春基本完工,在1945年前还在陆续的修建。地下军事设施现存遗迹有指挥所、发电所、弹药库、粮库、燃料库、兵营、将校间、医院、炊事房、浴池、厕所、上下水道及水井。从地下设施通向地面设有观测哨所、地堡、竖井、反击口、烟囱及通风口,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有陷阱、射击孔。在修筑期间,日本关东军共耗数亿资金,征用中国数十万人来这里充当劳工,建成了庞大的进攻体系,成为“满”苏边境线东部左翼的核心阵地。

1934年至1939年,日本关东军驱使数十万中国劳工,修筑虎头要塞。要塞位于完达山余脉丘陵中,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等五个阵地组成。以猛虎山阵地为主阵地,虎东山、虎北山为其两翼前沿阵地,呈钳形以南北两翼为护卫阵势,并以虎西山、虎啸山两阵地为依托,从背后支持猛虎山中心枢纽部。要塞与乌苏里江岸驻扎的日军江上舰队相呼应,因其分布范围广、工事规模大、军事设施齐全而号称“北满永久要塞”,被关东军吹嘘为“东方马奇诺防线”。中苏边境东部一线左翼基本上形成了以虎头要塞为核心阵地的虎头筑垒地域。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使用的物品

虎头要塞有完备的地面设施,有各式火炮、高射炮、高射机枪阵地,以及列车炮与巨炮阵地等地面设施,利用山地丘陵,构筑成环绕山体的战斗掩体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一定纵深的便于平面主体交叉发扬火力优势的地面工事并通过出入口、观测所、射击孔及通讯联络设施将地下地上的军事设施连成整体,各野战阵地外围设有鹿碧、铁丝网障碍以阻止敌攻击部队,并用钢筋混凝土和钢轨设置坦克障碍、战车壕以防敌坦克攻击。



守备虎头要塞的日本侵略军军衣。

1939年3月1日,关东军组建第四国境守备队,14日进驻虎头要塞。守备队辖12个步兵中队、5个炮兵中队和1个工兵中队。“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期,虎头第四国境守备队编制人员和武器装备达于鼎盛,要塞内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足可供养万名以上士兵三个月的消耗。虎林铁道沿线动员了20万军队,虎头要塞兵力增至1个师团12000人。

虎头要塞日本守备队队员



日本侵略者使用过的武器和工具。


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苏联发动了柏林战役,德国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战役结束标志着柏林第三帝国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场的结束。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实施《开罗宣言》,限制日本主权范围,解除武装,审判战犯等13项条款,苏联于8月8日加入后成为四国共同宣言 。
根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明确要求在德国投降三个月以内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的三个步兵师,一个筑垒守备队共2万余人在司令扎赫瓦耶夫中将指挥下对虎头要塞实施攻击。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兵力抽调,导致虎头要塞防御空虚,守军为第15国境守备队,兵力1400名 。
1945年8月9日1时30分,集结于伊曼地区的苏军向虎头日军第十五国境守备队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使虎头筑垒地域的道路、地面工事、通讯设施、铁路和车站均遭到严重破坏。并给日军以很大的杀伤。日军立即进入预备阵地和地下工事。

国家二级文物,苏军攻打虎头要塞时对日军坦克主要进攻武器:西蒙诺夫反坦克枪。
日军依据坚固的地下要塞负隅顽抗,不向苏军投降。苏军向地下要塞的顽敌发起了猛攻,日军多次组织反冲击,进行白刃格斗,战斗相当激烈,一时不能攻克。10日,264师领导决定:除留该师1056、1058两个团与109筑垒守备部队继续联合歼敌外,本师的其余部分向虎林进军。
经过连日的战斗,在苏军优势兵力的攻势下日军主阵地被分割,外围阵地大部分丢失,主阵地地面工事体系均遭破坏,制高点也已丧失,兵器特别是火炮损失严重,人员伤亡过半。

战争进行至8月15日,消灭了敌炮兵一中队;8月17日,消灭了敌虎北山步兵第四中队;8月19日消灭了敌守备队本部、步兵队本部、炮兵队本部、步兵炮中队;8月21日、22日,消灭了敌人步兵一中队、炮兵二中队;8月26日守敌全部消灭。18天时间,共歼灭敌人1348人。在这场战役中苏军也付出了牺牲493人的代价。
虎头要塞战役从1945年8月9日至26日结束,距离日本天皇宣告投降已经过去了11天,因此虎头要塞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终结地。

在修筑要塞期间,无数的中国劳工和战俘遭到日军残酷的奴役和杀害,可以说,要塞是用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日伪当局通过抓捕“浮浪”,强征伪满报国队,诱招中国关内农民等手段,将大量中国劳工秘密送往虎头修筑地下要塞工事。“七·七”事变之后,许多中国战俘也被强制从事虎头要塞工事的修筑。残酷的劳役,非人的待遇,加上食物缺乏及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劳工大批死亡。究竟有多少中国劳工被强制从事修筑虎头要塞,又有多少被折磨至死或被枪杀,由于当时修筑虎头要塞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准确数字已难于统计。

日军在大街上抓捕劳工。

日军驱使劳工修筑工事。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冬,劳工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居住在四面透风的工棚里,无法入睡,有一些人甚至被冻死。

劳工到要塞工地都要受到日军的严密监视,劳工住处四周还要围上铁丝网甚至电网,设置日军岗哨和狼狗圈。劳工们在日军的残酷奴役下,由于饥饿、劳累、疾病等原因,许多人身体无法支持,不能再为日本人卖命,日本把头、监工不但不给劳工治病,反而残忍地将劳工处死。被日军抓到边境要塞的劳工,往往是有去无回。日本人残酷奴役这些被抓到边境的劳工,除了病死、累死、或因保密被残杀、毒死的之外,只要还有口气,就得服苦役,绝不放回。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构筑虎头要塞工程大、时间长、用人多,他们所用的二十多万劳力全是中国人,有的是从关内及东北抓来的劳工,有的是中国军队的被俘官兵。这些人在日军枪刀的威逼下从事着非人的劳动,最后结局不是被累死、饿死,就是被集体屠杀。要塞施工完工后,日军举行庆祝宴会,将俘虏劳工人员数百人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用酒肴欺骗劳工说犒劳他们。进行到高潮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会场顷刻化作血腥的屠场,尸体堆积将洼地填平。而且打毒针、扔江里的比比皆是。

特别运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日军731部队实施细菌战的罪恶史中尤为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利用数以千计的中国人、俄国人、朝鲜人等,做惨无人道的细菌活体实验,进行各种细菌武器的研究、制造、试验、直至实施细菌作战。进行细菌试验的大量活人材料都是中国平民、劳工、战俘及国际抗日友人,为此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等人经过秘密策划,实施了“特别运送”计划。

解放后发掘出的劳工累累白骨,无声的诉说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幸存劳工的控诉
日军为实现经济掠夺和修筑要塞等军事工程,采取各种方式对中国人民实施诱骗招工,无论是骗招的劳工还是被征派的劳工绝大部分是通过运送货物的封闭式闷罐车被送到劳动地点,闷罐车内的环境十分恶劣,不等到达目的地很多劳工就已经死去。
被输送到要塞的劳工都受到各种非人的待遇,住的是用苇席或茅草搭起来的棚子,十分简陋。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被子湿的没法用,加上蚊虫叮咬无法睡觉,大多数劳工身上长疥疮,浑身流脓水。冬天工棚子里如同冰窖,冻的劳工无法栖身,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下,劳工只能用水泥袋子裹在身上御寒。劳工的伙食一般为粗制的高粱米或玉米面粥、橡子面,且数量不足。劳工们饥饿难耐,不得不吃野菜甚至偷喂马的豆饼吃。在日军残酷的奴役下,由于饥饿、劳累、疾病等原因,许多劳工累倒病死或被日军折磨而死。
在要塞的绝密工程完工后,参与修筑的劳工都大部分被日军秘密处死,仅有少数的劳工幸运的脱险。


博物馆的地下是经过修复后的虎头要塞地下工事,经过一段狭窄,非常陡的台阶便进入地下工事。


从主通道可以到达地下工事的任何一个地方。


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弹药储存库,现在仍有那个时候的炮弹。


地下工事里有许多用于通风的竖井。

在主通道的一侧挖有排水沟。

地下工事的发电房。

从这里上去可以直通地面的碉堡。

第下工事的厨房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这口铁锅是日本侵略者用过的。


日本侵略者的宿舍。

从这个岗哨的位置可以观测到乌苏里江对岸苏军的动向。



地下工事内锅炉房、食品储存室。

胡头要塞地下工事的入口处。

虎头要塞地上工事的暗堡。

大鲁马观测所(球形观测所)这是由虎东山要塞3号竖井延伸至地面的一处半地下设施,位于海拔103.3米处的虎东山最高点,由厚度15.6厘米钢板制成的球型天盖一半露于地面上,上面凿有一个高10厘米、宽20厘米勉强能容纳人的双眼可面向四周旋转的小孔。因该设施整体为球型天盖故名为“大鲁马观测所”

虎头要塞交通壕它环绕于虎东山山体,纵横交错,通往地面各主要野战阵地,并通过出入口、观测所、射击孔及通讯联络设施,将地上地下军事设施连成一整体。

地下要塞换气孔这是用于地下要塞通风的设施,通过直径10cm左右的铁质管道连接地下要塞。管道安装采取弯曲的结构,以防止向其内部投掷手榴弹。

虎头战役结束后的1945年10月,由苏联驻军设计和指挥,当地居民出工,建成的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白塔”。碑高9.7米,上窄下宽,银白色的塔尖上缀有镰刀、斧头相辉映的红五星,四周10根水泥柱,铁链环绕为栏,铸铜板上有俄语碑文,大意是:光荣属于苏联斯大林大元帅。纪念远东第一方面军摧毁日寇防区工事,从日本侵略者占领下解放虎头。
碑文
虎林市(县)不可移动文物虎头镇苏联红军纪念碑
虎头镇苏联红军纪念碑位于虎林市虎头镇虎头村北乌苏里江左岸国家森林公园中,东南方向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纪念碑修建于一九四五年十月,是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解放虎头时为纪念阵亡的将士和这段历史,由苏联红军设计,当地居民出工在虎东山顶修建。该碑由碑基、碑座和碑身三个部分组成,高九点七米,碑体上窄下宽,底部长宽均为零点六米,四周由十二根水泥柱,铁链串连环绕成围拦,碑基南侧有六级台阶,碑座正面刻有俄语碑文,译为:“光荣归于苏联斯大林元帅率远东第一方面军,摧毁防区,驱逐日寇,解放虎头纪念,一九四五年八月。”此碑是苏军攻克虎头要塞、解放虎头地区的实物见证,是具有现实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虎林市人民政府二零一五年六月九日公布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二零二一年立文


博物馆广场上的抗日英雄群雕。
虎头要塞歼灭战作为二次大战的最后一役,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灭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标志。铁的事实向世人宣告,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我们记录这段历史目的是为了纪念逝者,呼唤和平,警示人们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美好的国家变成废墟,鲜活的生命颓然倒地,完美的家庭支离破碎……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屈辱的日子,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建设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实现中国百年复兴梦,祖国的土地上再也不允许侵略者践踏半步,一切侵略者都将被中国人民打败。
作 者 褚丽君
2025年8月29日
编辑:乐在其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