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凉山文旅融合发展暨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新闻发布会。
凉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全域全时全业态旅游,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凉山文旅的重要名片,泸沽湖以独特的摩梭文化、高原湖景享誉国内外。即将举办的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正是当地挖掘文化内涵、激活旅游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首届“转山转海节”有何亮点?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凉山还有哪些举措?
跟着发布会一起来看
01
凉山三大行动持续擦亮文旅品牌
力争2030年基本建成四川文艺副中心
据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苏正清介绍,“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是凉山最鲜明的文旅标识,当地正通过三大行动持续擦亮这张文旅品牌。
包括,推进全域全时布局,构建“东南西北中”联动发展格局,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四季可游、全域宜游;加快建设文旅地标,全力创建螺髻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邛海世界级度假区,推动泸沽湖、会理古城—仙人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金沙江—安宁河阳光康养走廊;强化品牌传播,立体运用新媒体精准营销,持续做靓“彝海结盟”“民族风情”“夏季清凉·冬季暖阳”“中国航天城”四张名片。
在业态培育层面,凉山依托自身资源禀赋,重点打造包括文博研学旅游、阳光康养度假、乡村休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民族风情体验、航天科技旅游、影视演艺旅游在内的七大特色业态,形成多元互补的文旅产品矩阵。例如,依托彝海结盟纪念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凉山段)、三线建设遗产等,打造全国红色研学旅游高地;办好彝族火把节、彝历新年、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等传统民俗活动,传承彝族漆器、服饰等非遗技艺,不断推出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等。
据悉,根据规划,到2027年,凉山将基本形成特色文旅业态体系,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将分别突破100亿元和1000亿元,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凉山重要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四川文艺副中心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02 聚焦“1+3+N”特色活动
凉山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将于9月15日至16日举行
“2025年凉山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将于9月15日至16日在四川泸沽湖景区举办‘1+3+N’特色活动。”凉山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盐源县委副书记杨正伟说。
据了解,今年3月,凉山州出台了《关于促进泸沽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把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确定为泸沽湖转山转海节。节日当天,摩梭男女老少身着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佩戴精美银饰,齐聚泸沽湖畔,祈求平安、健康与丰收。
本届活动包含,“1”场开幕式及万人转山转海;“3”场主体活动,即“泸沽湖之夜”星空音乐会、2025环球人物年度盛典·泸沽湖对话和民族文化守护者致敬之夜;“N”项特色体验活动,包含招商推介会、阿夏星河派对、摩梭美食集市、非遗工坊等。
此外,木里县会场通过香格里拉湖转海(湖)、非遗展示、“哦呀木里”藏装秀、转山转海音乐会和农特产品展销及特色美食集市五大内容,展示木里的生态之美、民族之韵。
03 凉山发出邀请函
四大类特色文旅活动等你来耍
今年火把节文旅系列活动期间,凉山州17县市共计接待游客1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43亿元,均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创下了历史新高。凉山火把节也是当地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从单一民俗活动,向集文艺展演、体育竞技、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于一体的文旅盛典迈进的实践样板。
作为非遗富集地,凉山拥有20项国家级、13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发布会上,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绍奎表示,凉山将持续深化“非遗+”融合战略,让传承千年的非遗真正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火起来”。
接下来凉山还将推出哪些特色文旅的活动?陈绍奎介绍,凉山文旅已经有四大类活动向游客发出邀请。
第一类,是魅力独具的民俗节庆。今天重点推出的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里面的“猪槽船环湖慢游”“星空甲搓舞”等内容,都是具有世界唯一性的新奇体验。此外,11月即将开启的“彝历新年”系列活动,是彝家美食、民俗文艺展演和民间体育竞技的集中呈现。
泸沽湖猪槽船,图源视觉中国
第二类,是绚丽多姿的艺术盛宴。11月将举办“大凉山戏剧节”,12月将举办“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与“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
第三类,是激情四射的活力赛事。在金秋时节将举办“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你可以在中国最美跑道上拥抱蓝天白云;也可以沐浴着冬季暖阳围观“萨马兰奇竞赛季”。
第四类,则是全域联动的特色场景。凉山17个县市和重点景区,都将根据不同的优势资源,推出各具特色的丰收采摘、非遗体验、山野集市、美食荟萃、文体赛事等活动。
04
从文旅“流量”到消费“增量”
看凉山州如何“宠客”有方
凉山州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上,是怎样促进文旅“流量”变消费“增量”的?会上,凉山州商务局局长李勇给出了答案。
李勇说,“我们的核心思路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推行‘宠客模式’,让大家在同样的花费下,能欣赏到更多美景、参与更多活动、享受更多实惠,获得更优质的体验,从而实现文旅‘流量’到消费‘增量’的转化。”
在李勇看来,这种转化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方面是以活动“宠客”,丰富消费选择。当地通过“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仅今年以来,全州就已举办包括大凉山烧烤美食季在内的消费促进活动118场。
西昌火盆烧烤,图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是以实惠“宠客”,激发消费意愿。当地创新设计了特色套票和消费券,推出“消费券+”组合产品,重点覆盖旅游景区门票、特色民宿酒店、文创产品、特色餐饮等多个场景。李勇详细介绍了套票的优点:“这种套票设计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优惠,既让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商家带来了更多客流,让文旅资源真正‘活’起来。今年以来,全州已发放消费券7000万元。”
此外,当地以体验“宠客”,提升消费活力。例如,在西昌大石板古村,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彝族婚俗主题旅拍,漫步文创市集,在深入了解彝族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有效拉动了消费;在会理古城,端午节期间举办的“万人宴”吸引数万游客同席共餐,既彰显出浓郁的地方民俗,又营造出热烈的节庆氛围;而即将启动的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则让游客得以深入体验摩梭人的独特文化,参与达巴祈福、千人甲搓舞等传统活动,品尝酥理玛酒、猪膘肉等特色美食,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05 五线布局串起数十个新景区
凉山文旅融合创新路越走越宽
电视剧《彝海结盟》《索玛花开》在央视热播,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成为戏剧文化和戏剧爱好者交流汇聚的舞台,悬崖村“天空之谷”一年吸引游客近7万人次……在文旅创新融合的探索之路上,凉山也在不断突破。
发布会上,凉山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康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了凉山文旅集团扎根民族地区实际,推动文旅融合的系列举措和成果。
如今,凉山文旅集团在凉山东南西北中五线布局的数十个新景区项目正在串珠成链。谷克德高山云地入选国家文化产业项目库首批入库项目,获评四川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西昌的听涛谷是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冕宁的北斗村成为全省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西昌航天元宇宙体验馆荣获全国第三届科幻星球大赛科幻场景作品优胜奖;《阿惹妞》获评四川省最具市场影响力旅游演艺;将在本月31日开业的泸沽湖万豪Design Hotels酒店成为全国首店。
除了策划大凉山戏剧节、大凉山诗歌之旅等知名品牌项目,凉山文旅集团还推出大凉山惠民音乐会,每周不间断公益演出,至今已演出近700场,线上线下观众超千万人次。同时,在昭觉县三河村、火普村、悬崖村探索“国企+村集体+村民”、“新景区+新农村+新影视场景”产业模式,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
记者 | 王洋 杨璐绮
视频 | 曹健豪 枉诗鸿
编辑 | 张潇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