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正值“七夕节”,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四川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推出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系统介绍了凉山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与最新成果。并热情邀请大家,走进凉山、走进泸沽湖,感受高原湖的纯净、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共赴一场“山水与文化共生”的美好之约。
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将于9月15日至16日举办,景区将推出“1+3+N”特色活动架构。
开幕式当天,达巴祈福仪式、千人甲搓舞等核心活动将依次开展,游客可与摩梭群众共同参与转山转海活动,沉浸式体验民族风情。
发布会上,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苏正清表示,“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是凉山最鲜明的文旅标识,当地正通过三大行动持续擦亮这张文旅品牌。
一是构建“东南西北中”全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实现“四季可游、全域宜游”;二是加快推进螺髻山创5A、邛海世界级度假区、泸沽湖-仙人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规划金沙江-安宁河阳光康养走廊;三是创新品牌传播,依托新媒体精准营销,持续做靓“彝海结盟”“民族风情”“夏季清凉・冬季暖阳”“中国航天城”四张核心名片。
在业态培育层面,凉山依托自身资源禀赋,重点打造包括文博研学旅游、阳光康养度假、乡村休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民族风情体验、航天科技旅游、影视演艺旅游在内的七大特色业态,形成多元互补的文旅产品矩阵。
例如,依托彝海结盟纪念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凉山段)、三线建设遗产等,打造全国红色研学旅游高地;办好彝族火把节、彝历新年、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等传统民俗活动,传承彝族漆器、服饰等非遗技艺,不断推出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等。
据悉,根据规划,到2027年,凉山将基本形成特色文旅业态体系,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将分别突破100亿元和1000亿元,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凉山重要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四川文艺副中心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首届“转山转海节”9月举办,打造文旅新IP作为本次发布会的重点,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的筹备情况备受关注。据凉山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杨正伟介绍,州政府已出台《关于促进泸沽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确定为固定节庆日,旨在将其打造为继彝族火把节之后的又一张凉山文旅“金名片”。
“转山转海”是摩梭人传承千年的习俗,我们希望通过节庆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泸沽湖的自然之美与民族文化魅力。这不仅仅是放一天假那么简单。
为延续凉山文旅热度,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绍奎透露,2025年凉山彝族火把节已创下接待游客165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43亿元的佳绩,均同比增20%以上。
下半年还将推出四大类特色活动:除转山转海节外,11月将开启“彝海新年”系列活动;11月“大凉山戏剧节”、12月“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与“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将带来艺术盛宴等活动,实现“月月有精彩”。
在文旅融合实践中,凉山既推动非遗“活起来”,也着力将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陈绍奎表示,凉山拥有20项国家级、138项省级非遗,目前火把节已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彝绣大师与国际奢侈品牌合作推出限量款、设计师作品登陆巴黎卢浮宫,“凉山手作”品牌整合50余项非遗资源,“非遗+直播”模式让会理绿陶、昭觉彝绣等产品走进大众生活。
据悉,凉山围绕深化文旅融合,持续塑造“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文旅品牌,将以全新姿态,打造“四季可游、全域宜游”的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周俊 图片由发布方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