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汝城)有一个长征文化展示传承馆,这是湖南省第一个长征文化主题馆,该馆以“长征永远在路上”为主题,生动还原了红军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事实上,这个馆不仅是长征文化展示传承馆,还是该县的博物馆。进入馆内,一层是汝城县的历史文化陈列。

千年古县证书:

跟该县有关的历史名人,首先是神农:


其次是周敦颐:

周敦颐并非汝城人,但在这里做过几年的地方官,但看汝城对周敦颐的宣传,听起来就像是一辈子都在这里一样。不得不说,旅游城市做得很称职了。
第二层是介绍长征,主题是“红军长征在湖南”:

长征先遣队红二军团先是经过湖南,接着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最后是红二六军团合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才开始长征,也是在湖南迂回一通后,进入贵州,大致沿着中央红军的路线到达陕北。
中央红军经过汝城时,其实并没有进城。
1934年11月初,中央红军攻占广东仁化城口镇之后,随即往北奔袭汝城。汝城防守坚固,炮兵连续打几炮未中。曾经当过炮兵的彭德怀正在前线指挥,他不顾危险赶去亲自操炮,只一发便轰掉了敌堡。红军占领了汝城东南的高地,对城内实施监控,让主力部队通过。
汝城老照片:

中央红军在汝城历时16天,经过了热水、集龙、益将、濠头、永丰、土桥、附城、泉水、井坡、大坪、东岭、马桥、外沙、延寿、小垣、岭秀、盈洞、文明等18个乡(墟)205个村,行程130余公里,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摧毁敌碉堡100余座,毙敌千余,胜利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谱写了红军战士英勇善战、克敌制胜的悲壮诗篇。
毛泽东、朱德发布《出路在哪里》
1934年11月,毛泽东、朱德随中央红军总部进驻汝城延寿大山村。当时,面对强敌的围追堵截,8万多红军将士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出路在哪里。11月7日,毛泽东、朱德经过深思熟虑,分别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的名义,在汝城小垣大山村起草,在文明司休整时印发《出路在哪里》,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各项主张,鼓舞红军将士紧密团结,坚定不移地跟随大军西进。
长征路上第一份公开的宣言书《出路在哪里》:

宣传单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教育人民群众,中国的出路就是共产党主张的苏维埃和红军:
“我们要立刻取消一切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与兵差劳役,取消一切高利贷,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财产,分配给贫苦的农民,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我们要使每一个工人农民有衣服穿暖,有饭吃饱,取消强迫的雇佣兵役制,改为自愿兵役制。把土地分给士兵,改善士兵的生活,不准打骂士兵。”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红军,就是你们的出路。你们不但不要反对苏维埃红军,而且还要拥护苏维埃红军,在一切方面帮助我们苏维埃与红军得到胜利!”

“坚决的为了你们自己的出路而斗争!不要惧怕卖国贼刽子手国民党军阀,不要惧怕豪绅地主资本家。他们那里只有少数人,我们这里有着千百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还有我们自己的红军与苏维埃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
一张借据
在汝城,红军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在汝城沙洲村,三位女红军留下半条被子(见前一篇报道)。这是当地艺术家用汝玉雕刻的半条被子故事:

1934年冬,红三军团长征经过汝南县延寿官亨村时,军团司务长叶租令向官亨村的胡四德筹集稻谷105担,生猪三头503斤,鸡12只42斤,留下了这张借据。62年后,胡四德后人胡云海在修缮老房子时,发现了藏在灶台上方墙缝里的发黄的借据。1997年5月,县委、县政府等在官亨村举行兑现借据仪式,按时价折现,向胡运海兑现1,5万人民币。
红军司务长叶租令写给胡四德的借据:

照顾红军伤员
红军经过汝城县永丰乡黄沙岭半山腰的一个小屋场,屋场女主人何凤莲红军伤员、女战士在自家住,还特地腾出一间房子让一位刚生产的女红军母子居住,给予精心照料。这幅油画展示当时的场景:

红军留下的铁皮党徽:

红军留下的一些物品:


群众保留下的红军标语:

汝城人民热烈欢迎红军,短短几天便演绎出许多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这不仅是由于红军军纪严明、亲民爱民,此前毛泽东和朱德在汝城展开革命行动,给汝城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长征顺利过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前面已经说过朱德在汝城和范石生的合作,朱德给朱氏总祠送匾:

朱氏总祠:

此前,毛泽东也曾到汝城,接应湘南起义军。
1928年1月,朱德、陈毅发动湘南起义。到3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遭到广东、湖南国民党“协剿”军的南北夹击。
1928年4月,毛泽东亲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向桂东、汝城方向进军,策应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
毛泽东一面指挥行军打仗,一面做群众工作。4月5日,毛泽东率部抵达汝城与桂东交界的寒岭界,次日击溃汝城宣抚团,乘胜进抵田庄圩,在这里召开5000多人的群众大会。4月8日,在汝城党组织和群众支援下,毛泽东率部一举攻克了汝城县城。胡凤璋急调驻坪石、乐昌的三个营驰援汝城。4月9日,工农革命军又与胡凤璋援兵在县城附近激战。
第一团在汝城阻敌4日,为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赢得了时间,毛泽东即命部队撤出战斗,返回田庄圩,又在黄家村驻扎了3天,其间,毛泽东派出部队到附近的金山、刘家岭、迳口一带搞宣传、打土豪、分粮食,到处书写革命标语。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大力支持工农革命军。
部队撤出黄家村时,毛泽东带头遵守纪律,要司务长照价付钱给送米、送菜的群众。但群众坚决不收革命军的钱,毛泽东只好用一块青布把钱包好,悄悄放在壁柜上,以示感谢。后被户主黄元吉发现,赶忙拿着这包钱追去要退回工农革命军,可他们早已走得无踪无影了。
工农革命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与地方势力、土匪武装形成鲜明的对比;开展广泛的革命宣传,加强自身建设,对密切军民关系产生十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给汝城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说,湘南一带“为昔年毛泽东、朱德久经活动之区域,居民受共产党之宣传甚深,故见红军此次复来,沿途烧茶送水,招待红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