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石家庄日报》对我县博物馆予以关注。
8月29日,《石家庄日报》7版刊发:

赵县博物馆:
在时光的长廊里寻觅赵州
2025年08月29日
□王静雅
位于赵州城市综合馆内的赵县博物馆,集中展示了这座千年古县的前世今生。赵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天下赵州——赵州历史文化陈列》分为“畿辅之地 赵州溯源”“文化遗存 千年守望”“赵州石桥 天下第一”“古寺古塔 古城古韵”“钟灵毓秀 名贤辈出”“红色印记 峥嵘岁月”“宜业宜居 美丽赵州”七个单元,赵县悠久的历史如画卷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徐徐展开。
展厅第一单元“赵县溯源”全面回顾了历史上赵县的由来,作为中国第一批“千年古县”之一,赵县古称棘蒲、平棘、赵郡、赵州,见于文献记载已有2500多年历史,作为郡治、州治的时间长达1800多年,曾是隋唐时期南北交通的要冲,“赵州”自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始见记载,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如今以“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闻名于世,拥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安济桥、永通桥、赵州陀罗尼经幢3处为首批国保单位。
走入第二单元“文化遗存 千年守望”,玻璃展柜里陈列着赵县出土的精美文物,商代的饕餮纹铜觚、汉代的龟蛇雀柱铜博山炉、许家郭汉墓出土的彩绘陶马、唐代塔式錾花铜盒、金代三彩瓷枕,以及安济桥石构建等,在灯光下仿佛仍在低诵着历史之音。考古显示,石器时代的赵州之地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境内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隋唐等不同时期的遗址,反映了人类社会在赵县的发展进程。
赵县汇聚隋、唐、宋、元等朝代的国宝,古桥、佛塔、经幢、御碑、古城址交相辉映,备受游客青睐,堪称“没有围墙的室外博物馆”。在博物馆的“赵州石桥 天下第一”“古寺古塔 古城古韵”两个展览单元,集中对散落在赵县县城的这些国宝进行了重点介绍,让人足不出户一览全貌。其中,赵州桥是世界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敞肩式石拱桥,建于隋大业年间,开创了“敞肩拱”形式的先河,为世界桥梁史首创,桥身如虹,历经千年洪流,依然岿然不动;永通桥为赵州桥的姊妹桥,为单孔敞肩坦拱石桥,形制与赵州桥一脉相承,是世界上横断面高度和宽度比最小的古桥,桥栏浮雕飞云走兽,刀法细腻灵动;“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柏林寺始建于东汉,唐代达到鼎盛,从谂禅师在此驻锡40年,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留下了“吃茶去”等脍炙人口的词语,使得赵州茶韵广传天下。柏林寺塔建于元代,为纪念从谂禅师而建,为砖木结构八角七级密檐式实心塔,塔身简朴庄重,砖雕工艺考究,檐角风铎犹诉禅意;大观圣作之碑堪称宋代瑰宝,碑高5.6米,由宋徽宗撰文,瘦金体摹写,蔡京题额,集宋代书法与雕刻于一体,记录了太学和八行取士培养人才的标准,体现了古人为人处世的人伦思想道德;赵州陀罗尼经幢高18米,建于北宋景祐五年,原为唐代开元寺旧址,寺毁幢存,幢身石刻艺术出神入化,为我国现存同类经幢中最高大、最精美的一座,被誉为“中华之最”。
从古至今,赵县名人辈出,在“钟灵毓秀 名贤辈出”单元中,展示了战国名将李牧、东汉开国功臣耿纯、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等赵县名人事迹,让先贤们的事迹与德行广为传颂。
从古代走入近现代,“红色印记 峥嵘岁月”单元记录了赵县共产党组织建立、革命斗争的历程,留下了开拓奋斗、勇于抗争的赵县红色记忆。“宜业宜居 美丽赵州”单元则展示了当前赵县打造“创新之城、产业之城、品质之城、文化之城”的生动实践,详细介绍了赵县在石家庄、环渤海圈的区域位置,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让人看到了大力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现代美丽新赵县”的发展蓝图。
赵县历史悠久,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淳朴浑厚的民风、独具特色的民俗,赵州雪花梨、薛家烧饼、冯府酥鱼、固城豆腐、花馍等美食成了舌尖上的赵县“名片”,泥哨与泥绣球、赵州面人王、大东平老粗布、赵县纸扎等手工和美术传承了传统技艺,小放牛、赵州扇鼓、何庄舞狮五道古火会等传统音乐、舞蹈和民俗传播了地域文化,纷纷成了“活化”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为赵州古城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博物馆将赵州的千年故事娓娓道来,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激活了古城的历史记忆,在时光的褶皱里,让观众们通过那些珍贵的文物,得以看到关于赵州的故事。
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朱琳娜
监制:聂聪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