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游客们手捧白花静静伫立,不时俯身整理敬献的花篮;延安窑洞旧址,一群孩子轻轻读着窑壁上的革命标语;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者们举着相机记录“进京赶考”的历史印记……这个暑期,红色旅游热潮席卷全国,全国各类革命遗迹纷纷化身热门“打卡地”,吸引八方游客循着历史的足迹而来,在触景生情中与革命先烈深情对话。
多位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的节点,暑期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绝非偶然。
Z世代青睐红色旅游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78%,其中亲子家庭占比31%,学生群体占比28%。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反馈,“是孩子主动提出要去打卡红色旅游景点的。”
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看来,当下红色旅游最鲜明的特征是“Z世代自发、自动、自觉、自主”地参与其中。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蒙藏学校旧址)馆长杨家毅的观察印证了这一点:“如今走进北大红楼的访客中,年轻人占比高达80%,且大多是自发前来。”
为什么年轻一代会主动拥抱红色旅游?在郭媛媛看来,这一变化的根源,正深植于Z世代的成长轨迹之中。作为成长于国家强盛时代的群体,他们的认知体系里始终有着鲜明的“今昔对照”: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厚重的历史展陈、鲜活的文艺作品,他们能清晰触摸到国家积贫积弱时的苦难。另一方面,借助畅通的网络信息,他们又能直观感知到先辈奋斗的艰辛。这种“过去与当下”的强烈共鸣,让红色历史彻底摆脱了“遥远过去式”的刻板印象。正如一位“00后”游客在参观北大红楼后感慨的那样:“原来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也和我们一样在迷茫中求索。”
“红色旅游逐渐创新的展陈方式,是Z世代主动拥抱红色旅游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表示,红色旅游的核心是“感知历史、冶炼精神”,但单纯的实地参观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历史硝烟早已散去,仅靠实景与想象,难以完全激活精神共鸣。
近年来,红色旅游正通过“科技+红色+文化”的创新模式打破这一局限。例如,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数字科技手段重现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等场景,观众与演员仿佛并肩穿越战场。遵义推出红色主题演出《伟大转折》持续热演,前沿舞台科技与红色故事深度融合,让“伟大转折”的历史记忆愈发鲜活可触。
破除“千景一面”困局
红色旅游热潮持续升温,但部分景区“千景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也引发讨论。有游客直言,一些红色景点存在“标准化套餐”——相似的雕塑群、历史图片展板、同质化文创产品,难以给人留下独特记忆。
“红色资源是‘生命有机体’,需要‘动态生长’,而非‘静态对照物’。”在郭媛媛看来,景点同质化已经成为了制约当下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痛点,破解这一难题,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从“资源化”转向“文化化”,从“地域审异”转向“文化审异”。
郭媛媛认为,红色资源不是“点状的博物馆展品”,而应融入空间环境和生活场景。以金沙江为例,开发金沙江相关旅游,不仅要展示“江水”,更要提炼“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精神”。同时,红色旅游有独特的地域性,金沙江的“勇毅”与井冈山的“坚韧”,精神内核不同,展陈与体验设计应体现这种差异。“只有通过故事化、立体化打造,让每个景点都拥有‘专属记忆点’,才能避免‘千景一面’的同质化困局。”
张颐武则建议,红色文旅的差异化打造需“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大量感人故事,各地文旅部门可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以一封家书、一枚勋章等具象化的“小物件”为线索,串联起带有地域温度的红色记忆,让红色故事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情感共鸣,从根本上跳出同质化的窠臼。
张颐武表示,近年来,各地红色景区改变了以往“我讲你听”的单调形式,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模式。在山东临沂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跟着团长打县城”沉浸式演艺节目火爆出圈。不少红色景区还通过科技赋能让红色旅游“活”起来——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推出的《红岩红》《黎明之前》,融合三维投影、全息投影等技术,再现英烈狱中不屈精神,成功吸引青年观众目光。此外,“红色文创”也逐步变得丰富多彩,红色文化以优秀文创产品为媒介,发挥传承引领作用,已然是年轻一代对红色精神的当代解读。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创新模式。
北大红楼一层的旧图书馆阅览室,是参观者们打卡的必去站点。阅览室里一张古朴的办公桌静静伫立,桌上摆放着民国时期的报纸、笔墨等细节陈设,生动再现了青年毛泽东在此担任图书管理员时的历史场景。
“置身于此,仿佛穿越时空,可以体会毛泽东从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的艰辛与不易。大家可以来这儿看一看,从伟人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印刷学院原党委书记高锦宏表示。
在“场景复原+实物展示”的方式外,北大红楼还通过“展览+学术”的创新模式深化文化共情。例如,与北京电视台合作推出“北大红楼读书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敬告青年》《体育之研究》等原始文献进行深度解读。“这种融合,不仅让文物‘说话’,更让历史‘思考’,使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活态传承。”杨家毅表示。
走出去 引进来
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以独特的视角重现“南京大屠杀”历史,不仅在国内引发观影热潮,更在海外激起广泛讨论。很多外国观众看完后会疑惑“我为何不知道这段历史”,进而理解中国对历史的“铭记”不是“偏见”,而是对正义的坚守。
“面对国际舆论场,中国已经完成了一次叙事的转型,当代中国无须刻意讨好国际舆论场,只需以‘自立自信’的心态,将真实历史与鲜活故事平心静气地呈现。”郭媛媛表示。
在红色文化成功“走出去”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国际社会深度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张颐武给出了“引进来”的思路。他建议,依托全国红色旅游资源设计“红色研学线路”,邀请海外青少年、学者、媒体人实地走访调研。
“与此同时,逐步完善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国际化配套改造,如增设多语种标识牌、配备具备外语沟通能力的讲解员,提供多语种的历史资料手册、开发适配国际受众的导览App,用专业服务消除文化与语言的隔阂,让海外访客看得懂、听得明。”张颐武建议。
杨家毅表示,202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含北大红楼、蒙藏学校旧址)总接待量超33万人次,其中不乏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体。“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开展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青年的交流合作,让红色文化在国际舞台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国际合作的历史记忆,如国际援华医疗队的生死救援、拉贝先生的“南京安全区”、滇缅公路上的跨国协作,等等。对此,郭媛媛表示,当前红色旅游对这类资源的挖掘多停留在“史实陈列”层面,缺乏国际化叙事表达。她建议,可将挖掘视角转向人类共同价值维度,当红色旅游传递“守护生命”以及为和平、正义、尊严而战的担当时,自然能跨越文化差异,以生命共鸣讲好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时光荏苒,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今天的青年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再出发?在委员们看来,答案早已融入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坚守之中。唯有主动肩负起守护历史真相的使命,以亲身实践传递和平理念,才能让世界更清晰地看见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更深刻地认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危害,从而共同捍卫“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共识,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扎根。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记者 洪琳 谢阿愁 周佳佳,张颐武系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