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上海很热。
和气温一样“热辣滚烫”的,还有这座城市的高空观光“云端之旅”。
一边是“老牌劲旅”陆家嘴“三件套”和东方明珠稳定“输出”,持续吸引海内外游客顶着烈日、排队一两个小时,只为登上观景层一览城市摩登与繁华。
另一边,从春节期间开放的普陀环球港258米观光层,到4月15日揭幕的北外滩320米The Stage白玉兰观景台;从7月1日正式登场的250米太平洋新天地观光厅,到7月中旬推出的宝山长滩观光塔“凌云步道”高空行走……今年以来上海各区的高空项目“新秀”频出,呈集中“爆发”之势。
“云端之旅”无疑是门好生意,但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一些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思考:城市高空项目扎堆,如何避免同质化,构建差异性?一个项目开放之后,怎样保持“新鲜感”,进而提高复购率?除了埋头苦干,是否还能从全球同类项目的运营中学到“招儿”?
站在城市更新、文旅融合角度,魔都“云端之旅”显然不能停留在“拍照打卡”层面。
游客在“上海之巅”观景。 吴越摄
“上海之巅”向内求索找亮点
就像人们到了迪拜就要去828米高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一样,沪上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上海之巅观光厅,常年挤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对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中年游客夫妇告诉记者,他们为期19天的环中国游览行程,有4天留给了上海,抵达上海后的第一站便是“上海之巅”。
“城市之最”,指向的是“代表性”,对游客有天然的强吸引。但若是固守先天优势,只满足于做“景观容器”,大概率不会一路“火”下去。2024年接待外籍游客17.5万人次、开放已有8年之久的“上海之巅”,明白这个道理。
这个8月,上海中心牵手芬兰国宝级IP姆明做“治愈天空”80周年限定特展,就是在不变的空间中增加变量。118层的玻璃上贴着姆明一族成员形象,配上可爱的花草和松树贴纸,给游客拍照留念增加了趣味。119层的咖啡厅同步推出姆明主题下午茶,B2层开设姆明一族衍生品快闪店,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休闲消费选择。
与知名IP联手的同时,“上海之巅”不忘向内求索找亮点。阻尼器被称为高楼的抗风抗震“神器”。上海中心大厦125层重达1000吨的阻尼器 ,去年成功经受了14级超强台风“贝碧嘉”的正面冲击,可谓“战功赫赫”。
今年7月,随着阻尼器科普区展陈完成全面升级,“御风奇遇·千吨阻尼器奥秘探索”迅速成为热门观光项目。在观光厅门票的基础上,儿童和成人要分别多加78元和88元才能观看这个科普演绎,但记者注意到,入口处依然排起了长队。
一位来自安徽的宝妈表示,“带孩子来都来了,肯定不能错过这项特色内容。”通过视频解析、触屏互动、等比例模型与阻尼器实景联动,原本藏在建筑深处的“神器”变得触手可及,让家长和孩子了解“建筑的平衡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陆家嘴“三件套”都有高空观光项目。 吴越摄
打造功能复合型乐园
众所周知,游客的时间十分宝贵,一些喜欢提前计划的“J人”游客甚至会制定精确到小时的游览行程。
在“上海之巅”采访时,记者就遇到了一对来自深圳的“95后”赖氏姐妹,她们计划在观景层看完落日后乘坐浦江游船。这样一来,留给吃饭和购买纪念品的时间就很紧张。“好在这里和楼下上海特色纪念品选择非常多,大厦里面也有很多餐饮店,也不用再去其他地方找了。”发现需求能在楼内高效解决,姐妹俩松了口气。
事实上,以高空观光为特色的文旅项目,应成为一座“功能复合型乐园”,已成行业共识。以东京晴空塔为例。它不仅是观光塔,内部还包含水族馆、天文馆以及数层购物餐饮空间,形成“高空—地面—地下”立体式商业生态。市民金女士对游览东京晴空塔的经历印象深刻。她说,“原计划就是上去拍拍照,没想到下楼后又是吃饭、又是购物,逛了好几个小时,花了3倍于门票的钱。”
从这个角度而言,环球港新增高空观景项目可谓自带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环球港实现了215亿元的销售额和5830万人次的客流量。支撑起这些数字的,是商场内丰富的国际时尚购物、环球特色美食、沉浸式文化娱乐选择,以及不定期举办的各类快闪和见面会活动。游客来到环球观光台,大概率不会只进行登高观光,除了观光台自带的“日咖夜酒”,楼下商场还有更多“诱惑”。而他们停留的时间越久,非门票消费也就更多。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不少游客倾向于在居住的酒店附近观光,或是通过酒店介绍筛选游览地。白玉兰广场直通上海W酒店,环球港综合体自带凯悦酒店,两家酒店的住客均可成为“云端之旅”的目标客群。环球观光台项目负责人表示,哪怕价格调高过一次,之前几个月通过酒店介绍来观景的游客人数还是不断增加。
从环球观景台远眺陆家嘴。 吴越摄
开拓“极限赛道”
如果没有上述优势怎么办?
矗立在宝山滨江的长滩观光塔就是这样。即使周边有上海·海上世界商场和伊敦康得思酒店,但也都在1.7公里之外。塔内目前营业的商业只有一尺花园,引流作用是有的,可力度终归有限。
针对这个局面,长滩观光塔选择“整活儿”,在今年7月中旬推出勇敢者的高空观光体验——“凌云步道”,让游客在接受完安全培训、完成装备穿戴后,在无玻璃围挡的180米塔顶进行近200米长的高空漫步。其中,内圈行走时,人们还能感受到护栏的“保护”,一旦行至外圈,便是货真价实的胆量挑战了。
高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长滩观光塔踏准了沪上其他高空观光项目没有的“极限赛道”。在网红城市重庆,来福士探索舱·云端乐园也是这么做的。从西南首座高空主题观景台“天空之境”,到城市高空江景秋千“云中飞跃”亮相,再到打造横向摩天楼高空步道,重庆来福士近年来不断加码“极限”,闯出了一条路。
巧合的是,两个“勇敢者的游戏”都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游客和年轻情侣。“凌云步道”负责人说,孩子们的表现通常比家长还勇敢,有孩子表示下次要带小伙伴一起再来体验,“情侣们则希望除了白天之外,能在夜晚或者浪漫的傍晚蓝调时刻再走一次,留下更美的合照。”
谈到稀缺性,从复兴岛飞行基地起飞的黄浦江陆家嘴直升机游览项目,则提供了另一种有别于一众观光塔的魔都“云端之旅”体验。负责该项目的新空直升机文旅项目经理告诉记者,今年暑期该航线热度持续走高,最多一天飞了10来次。购票者中外国及外地游客占比达6成,大多数人会选择1280元8分钟的夜间游,赏浦江两岸的璀璨灯光。有个别游客为了享受更极致的体验,甚至会花六七千元直接包机。
位于长滩观光塔塔顶的“凌云步道”。 吴越摄
新视角讲好“上海故事”
网上一直有种说法,说上海人去陆家嘴“三件套”或东方明珠观光,是要被“开除沪籍”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反映了一种想法:本地居民对城市高空观光兴趣缺缺。真是如此吗?
这几天,记者从上海之巅观光厅、环球观光台、The Stage白玉兰观景台、长滩观光塔了解到的是,包括年轻人、老人、亲子家庭在内,不少本地居民都会观光游览。
其实,没有固执决绝的消费者,只有不到位的产品。Citywalk能火,就说明居民对于了解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是有浓厚兴趣的。做强“云端之旅”的人文属性,建立适当的情感链接,上海2400多万常住人口都是待开发的消费增量。
在52层的环球观光台,工作人员小江告诉记者,项目开放的第一天,熟悉这座城市的公司高层就带着他360度转了一圈,细致地讲解目之所及各个角落的特点,临了嘱咐他,“之后游客来了,也要像这样认真地讲解”。观光台从上午10点开到深夜12点,手头不忙的时候,小江都会尽力向游客介绍。
“更多时候,还是游客为我‘科普’上海。”之前来过的一位老先生令小江印象深刻。他说,老先生穿着精致得体,一副“老克勒”模样,望着眼前蜿蜒的苏州河,老先生感慨“自己年轻时候那里就是‘臭河浜’,谁能想到现在整治得那么好,滨水步道都贯通了”。望着曹杨新村方向,老先生介绍那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没想到现在看上去还是很好,还建了高线公园”。
出生于1992年的山东人小江,并不清楚老上海的诸多模样,但从这位老先生和其他爷叔阿姨的讲述中,他感受到了城市变迁下居民的复杂情感——其中,有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但更多的,是对当下蓬勃发展的骄傲与自豪。
讲好上海故事,注入更多有血有肉的个体视角,也许正是“云端之旅”打破传统认知、开拓本地市场的突破口。
在“上海之巅”等待落日的游客。 吴越摄
原标题:《品区·周末侃|高楼观光项目接连开放,魔都“云端之旅”火热背后》
栏目主编:周楠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