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高度,有先天性的,诸如一座山峰,也有后天性的,诸如一座高楼。任何的高度,它都给这座城市的知名度锦上添花。
当鄞州的“鄞”给你带来文字的独一无二时,鄞州的身高,同样也催生着你的好奇心。
这座1000多岁的城市,在身高上有一些有趣的数字,从0-653.3米,横跨了600多个单位。
西南高、东北低——中间是平坦的水网平原,边缘是滨海冲积带,抬眼可见天台余脉,低头就是三江入海,这便是鄞州的大致身材。
其海拔最高点,在653.3米的太白山。后者距离宁波城区也就25公里的距离,山麓旁的晋代名刹天童寺、阿育王寺两寺名闻海内外,古树古道古街,也在起伏的太白山脉间,成为宁波的一张山水名片。
当年王安石治鄞走基层的第一站,便是从这里开始。秀丽的风景也让这位学而优则仕的大文豪留下了《太白岭》的诗篇,一句“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道尽了太白山的与众不同。
其山岭间的茶叶,让太白滴翠扬名全国,清代乾隆《鄞县志》记载:“太白山为上,每当采制,充方物入贡”。
奇山异水孕育好茶,太白的名头,也让山和茶的名气相得益彰。
相隔仅几公里,便是鄞州海拔最低的瞻岐岐化村。作为最“贴海”的村庄,海拔只有 1.5 米的岐化村,抬头是太白山,低头是大海。一条堤、一湾塘、一座渡口,就把“山海鄞州”装进了口袋。
据说旧时大嵩江在此分出多条河汊,又回流成湾,先民称此地为“岐化浦”,渐演变成“岐化村”。因为村的地理位置处在球山渡头,渡头的一段大嵩江,江面口子小肚皮大,形状像虾袋,岐化还曾被形象地称为“虾爬袋”。
时至今日,一口滩涂鲜,让这里声名大噪。泥螺、紫菜、蛏子……将四面八方的游客“诱惑”到此。
这个拥有百家姓氏的“移民村”,还在今年成为了全国文明村,真正演绎了“用最低的高度捧回最高荣誉”的佳话。
跨越海拔100米的东钱湖,从云龙一路向西到鄞州新城区,这片海拔3—5米的广袤平原,是2002年撤县设区后,被房地产商们极其看好的区域,一批小区曾迎来过成倍攀升的房价。
城市名片宁波博物馆、城市绿肺鄞州公园、宁波曼哈顿南部商务区……悉数在列,万达、印象城、万象汇、银泰城等商圈,让这里成为宁波消费能力最高的区域之一。
当地面海拔不可改变时,人们开始向天空要高度,能成为高度的,一是塔,二是楼。作为前者,100多米高的鄞州融媒体中心铁塔连续多年成为年轻人拍照的最佳背景墙。
2023年7月,一位小红书博主拍夜景:塔身亮“中国红”,车流拉出光轨,文案“一秒穿越涩谷”,瞬间点赞 4 万。
天色渐暗后,这座发着彩光的铁塔,不由让人想起了东京塔、埃菲尔铁塔,甚至于在小学生的作文里,它也常常成为主角。而在其周边,一些咖啡店还顺势推出“铁塔同款红丝绒拿铁”,让抖音话题#鄞州铁塔打卡播放量一度逼近3000万次。
铁塔之外,是高楼的世界。
100—300米,是它们普遍的高度,自带着一组进阶版的气场。
高188米、被称为 “玉米楼”的宁波财富中心,高228米、以莲花顶闻名的宁波商会国贸中心,高246米、以独特的扭转造型备受瞩目的中银大厦,高249 米、作为三江口“城市灯塔”的 K11宁波塔,高256.8米、被称为“港口大门”的的东部新城环球航运广场,都齐刷刷聚集在鄞州。
年超3000亿的GDP,给了投资者造高楼的勇气。2025年4月9日,409米城市新天际——宁波中心大厦宣告交付启用。作为浙江首座突破400米的超级地标,这座云端巨构以七年匠心雕琢,重构长三角天际线,向世界递出宁波城市新名片。
印象中,经常会听到老鄞州人这样说:“我们住在潮水头顶上。”这话不假。打开地图,把海拔标出来,你会发现——
三江口一带,只有两米出头。涨潮时,海水贴着石板路;退潮后,滩涂晾出一片泥香。人站在城里,脚跟离海平面不过一层楼高。风一大,浪头就拍在防洪墙上,啪啪作响,像给城市敲鼓。
有人说,从1.5米到600米,中间没有大起大落,却藏着鄞州人的日常。社交媒体上,网友用文字描述下这段日常,此时读来特别有味道——
涨潮时,海水提醒城市——“我还在”;
台风夜,垫高的路基护住灯火——“别怕”;
周末爬山,山顶的风告诉孩子们——“海和天原来可以一起看见”。
城市有多高?
不高,刚好让潮声、灯火、山风都能听见彼此说话。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锋所欲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