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工程,即淠史杭灌区建设工程,因其沟通了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而得名,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
从1958年8月19日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历时14年的淠史杭工程建设,展现了老区人民“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
江淮儿女以日正常上工50万人、日最高上工80万人的“人民治水”壮举,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淠史杭工程,也因此有了“人间天河”“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等诸多称号。
平岗切岭一隅。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切岭”是最为艰巨的工程。“切岭”,顾名思义,就是在高处岭头切岭挖河。当时并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难度可想而知。
据不完全统计,在渠道工程中,切岭深度达10米以上的切岭工程有98处。而平岗切岭,切深26.5米,长3000米,土石方343万立方米,是所有切岭工程中最艰巨的“钉子”工程。
8月27日,“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采访团来到六安市叶集区,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8年10月,一声令下,“平岗切岭”工程正式动工,高峰时期施工人数多达五万人。
“谁英雄谁好汉,切岭工地比比看”“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山河换新装”……劳动的号子声响彻平岗岭。
“那时我刚18岁,边上学,边到平岗岭干活。”如今已85岁高龄的芮泽祥老人回忆,当时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工地上运土。家里的大人天不亮就出发了,整天都在平岗岭上干活。
“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主要靠锄头挖、肩膀挑。大家用独轮车推土,一车一车往坡上运。有时候坡太陡,一车土需要好几个人前拉后推。”芮泽祥说。
平岗岭的地质条件复杂,挖至5米以下就遇到坚硬岩层,施工异常艰难。
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材料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造……为了实现“人间天河”的梦想,面对种种困难,老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劈土法”“洞室爆破法”和“倒拉器”等施工方法,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最终,平岗岭被彻底征服,史河总干渠顺利疏通,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目标。预计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平岗切岭工程,仅用了8个月就顺利完成。
“建设过程虽然千辛万苦,但随着河内蓄水,开始灌溉良田,百姓们都乐开了花。”芮泽祥笑着说。
如今站在平岗岭举目远眺,史河总干渠宛如一条碧绿的缎带。六十七载春秋流转,汤汤河水不舍昼夜地奔涌,不仅灌溉了良田,更润泽了无数百姓的心。
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