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说起桂平西山,很多人都会提到它的特色,那就是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这“五绝”;或者提到它满山的摩崖石刻。比如说“别有天地”、“碧云天”等;又或者会提到李公祠、洗石庵、龙华寺等颇具特色的道佛胜境。
简单来说,对于外地人来说,桂平西山是一处比较有特色的名胜风景点。
可是对于桂平城来说,它是一座镇山!对于桂平人来说,它是乡愁的寄托!
桂平建城之前,郡治或者说县治,在西山上的大坪窝。直到北宋时期的公元1057年,没错,就是那场“千年科举第一考”发生的那一年,桂平才搬下山正式建城。那时候的桂平背山面平原,两江汇流成浔江,西山就是桂平城坚实的依靠!
有个传说,说桂平建城之初,有堪舆大家说,桂平处在两江夹角处,形修长,如同竹排,还好有西山在其后镇住,才没有随江而去。后来为了更稳固,在明朝时期,在汇流处的对岸,修建了一座东塔,让桂平城更稳固了。
西山有个正式的名字,最初叫思陵山,后来改称“思灵山”,这两个名字就有说法了!
思陵山,名字源自于两千多年前秦军南伐岭南时期,军士驻扎在蒙圩,思乡北望“零陵”(很多人是从零陵集结,然后走灵渠入岭南,没想到这一入就再也回不去了!),可是西山挡住了思念的目光和思绪,于是,名其为“思陵山”!
后来改称“思灵山”,则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御史李明远羽化西山“隐吏洞”,西山上发生了一些比较神奇的事情,传说流传下来,于是“思灵山”替代了“思陵山”。
不过对于现在的很多老桂平人来说,最能代表西山的,是山顶上的“电视塔”,小时候爬山,不到山顶电视塔真是“非好汉”!然后再来一碗西山顶的山泉粥就萝卜干,那是多少人的美好记忆!
那时候的西山,声名远播,“秀甲南天”,“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之赞誉,让其风光无限。提起“桂平西山”,在“岭南F3”里,大部分人都知道!
可是,随着电视塔的拆除,山门的下移,收费的提高,让很多桂平人觉得,西山的“魂”已不在!只剩下记忆中的风韵!
并且几十年过去了,西山给人一种破落之感,就如同如今的桂平,在县域十强中日渐滑落,风光不再,只剩下一声叹息!换句话来说,西山跟桂平城是休戚与共,同兴同衰!
作为一位桂平人,不禁想问,桂平西山什么时候能“还魂”?重振昔日辉煌?
如今漫步西山,青石板阶依旧蜿蜒入林荫,却少了当年摩肩接踵的烟火气。半山腰的龙华寺檐角风铃轻响,香客稀疏的身影被夕阳拉得老长,古榕仍撑着如盖绿荫,只是树下的茶摊早已换了模样——不锈钢保温桶取代了粗陶大缸,扫码支付的提示音代替了"靓妹添茶"的乡音吆喝。
山脚的洗石庵静谧冷清,让人想起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时,山道上蜿蜒如龙的进香队伍鼎沸而喧嚣。
东塔下的浔江依旧奔流,货轮鸣笛声惊起白鹭。对岸新城区玻璃幕墙折射着刺眼的光,映得西山愈发黯淡。偶尔有本地青年带着无人机来航拍,镜头里的西山像块被啃噬的翡翠,被房地产项目蚕食的山体边缘如同参差的齿痕。
桂平西山的"魂",或许从来不在那座拆除的电视塔里,而深藏在每道石缝中倔强生长的薜荔,每片茶叶里沉淀的千年月光,每个桂平人说起"我们西山"时眼底闪动的光。当城里响起重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号角时,西山上的晨钟暮鼓似乎也敲得格外清越——这座千年镇山,正在等待一个与新时代共振的频率。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