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生 图/张岚
这个暑期旅游旺季,各景区热门打卡点排队拍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不少游客反映,排队拍照少则等待半小时,多则两三小时,让旅游体验大打折扣。为此,一些景区推出“限时拍照”措施。有的限时30秒,有的限时1分钟,有的限时5分钟。这些限时措施引发网络热议。一些网友表示,限时拍照可提升打卡点流通效率,缩短游客等待时间,“值得推广”;有些游客则认为,限时拍照违背自由体验的初衷,尤其限制了摄影爱好者的创作。
应该说,景区推出 “限时拍照” 措施,初衷是为了缓解拍照排队难题,提升管理效率,这一尝试值得肯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可能因为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引发争议。要让限时拍照真正给游客带来便利,关键在于以精细化管理平衡效率与体验,避免 “一限了之” 的粗放模式。
面对普通游客与摄影爱好者的不同诉求,景区不能用单一标准一刀切。可在热门景观点位设置 “快速拍摄区” 与 “深度创作区”。比如,开阔的观景台,游客快速取景即可完成拍摄,30秒至1分钟的限时合理;而需要调整角度、搭配道具的特色景观,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拍照时间更为适宜。同时,限时并非固定标准,景区应实时监测各点位客流变化。高峰时段缩短限时、增加引导人员;平峰时段适当放宽限制,让游客有更从容的拍摄体验。
此外,许多游客排队久、拍照急,根源在于信息不透明。景区可在排队区域设置电子屏,实时显示预计等待时间,让游客心中有数。还可在打卡点附近增设 “平替拍摄点”,通过指示牌引导分流,减少热门景观点位的压力,让游客有更多选择。
限时拍照的核心是为游客 “减负”,而非制造新的焦虑。唯有以精细化管理为支撑,兼顾不同群体需求、动态适配实际情况,才能让景区打卡既高效又暖心,真正提升旅游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