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高心同 龙思宇
“西湖天下景”亭及其楹柱上的楹联。 左图由通讯员沈立新提供、右图源视觉中国
目及今日的西湖山水色,你会想起古时的哪句烟波浩渺语?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是苏白二人暂放笔墨,修堤疏水灌溉良田的往事?还是春雨、扁舟、一柄油伞,牵扯出断桥上“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的爱情传说?
西湖事,远去湖光山色外。西湖辞,留在亭台楼柱间——那些凝固的诗意与记忆,便是楹联。
悬于楹柱间的风雅,非寻常笔墨所能及。此间联语,或抒经世之道,或明立身之本,或蕴天地玄机,或传家国遗训。字句相谐,平仄流转,一笔一画,那些风骨、人生、故事,说与今人听。
西湖天下景
层层叠叠镌在楹柱间
夏日西湖是这样的:日轮当午凝不去,水光澄澈,一一风荷举。绿杨阴里,一簇游人过。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当今的游客们习惯了打开相机,将湖光山色打包带走。
而在尚无相机的古代,古人这样留下西湖好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传说中白娘子和小青歇脚的“西湖天下景”亭前,如今已成了人们流连西湖的必经处。日头正盛,往来者轻声念着这句经典联语,想象千百年间的云雨来去。他们身后,亭台小池相映成趣,林草蓊郁。
其意脱胎于北宋文豪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中“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一句,而此联的创作者是楹联大家黄文中,据说他曾为西湖留下笔墨17幅。
这副楹联,短短10字一叠,叠出了12种读法。回文的文体,任你顺读、拆读、跳读、停顿读、倒读,都可读取一番趣味。今人品读黄文中的联语,品的不只是字里行间的巧思趣韵,亦是留住他的钱塘湖山。
说起它,还有一桩轶事。上联前4个字“水水山山”曾在一版初一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被错写成了“山山水水”。黄文中的女儿黄国梅还曾向教材出版方写信,希望恢复其正确语序。
叠字之法,岂独“西湖天下景”亭?行走西湖,我们能从很多平平仄仄的巧思中读出古人对西子湖的爱。
江南名石苑中,一副清末学者俞樾所作的楹联,也曾凭此演绎园内风光:“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翠红莺燕,风雨朝暮,花开花落,盛衰荣枯,时光易逝。生命的狂欢后,是对时间的吟咏。叠字此处的使用,叠出了繁华与寂灭的对仗。
明代汪砢玉有言:“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秋夜平湖揽月,湖光、山色、月影交辉,是极致的美。夏夜虽无秋月高悬,然翠盖摇风,荷香四漫。置身其间,我们仍可凭字句、越季节——
“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副馆长夏攀向我们特荐两副楹联,它们刻挂于平湖秋月御书楼东与南两个方向,皆以“平湖秋月”四字嵌名之巧,写尽西湖至境,既凿刻天地好景,又鉴古人品湖智慧。游鱼穿波,雁鸣长天,湖面似镜,秋月清辉。一动一静,一细一阔,勾勒西湖秋夜。
笔锋起落
一撇一捺皆风骨志趣
慕才亭下,游人手持宣传单页纳凉扇风。慕才亭石柱的柱面上,镌有12副楹联。有人举着手机细细查阅联语典故,有人围着亭柱缓缓踱步,指尖轻触柱上的斑驳刻痕,有些费解地逐字拼读。
慕才亭刻联数量之丰,与它所承载传说的年深岁久相映。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涕泪成诗,南齐才女苏小小封笔长诀,长眠于西泠桥畔。她生前曾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感念其知遇之恩,在此为她修墓,并建起一座“慕才亭”,为前来凭吊的人们遮风挡雨。三百年后,李贺踏雨悼念:“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各人落笔,不止悲凉:“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桃花流水杳然去”。纵然写尽尘烟倏忽散,但“且看青冢留千古”“千载芳名留古迹”,仍见苏小小风华不凋。
20世纪60年代,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及亭被毁。20世纪80年代,亭台得以重建。2004年,墓与亭又经整体重修。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浙江省辞赋学会名誉会长吴亚卿还记得当年重修慕才亭时,施工现场的情形。
慕才亭的结构较为独特——它共有6根柱子。然而楹联有12对,每副楹联该如何安放?施工人员拿着资料反复比量,难免纠结。
吴亚卿曾数次到现场为之释疑解惑,还纠正了一些错误。例如“尽有佳人居北里”的“里”字,曾被误书成繁体的“裏”字。北里的“里”,在此处乃街坊、邻里、里弄之意,在表示居所或其引申之意时,为繁简一体,不能写成“裏”字。
慕才亭及西泠桥风光。 图源视觉中国
西湖楹联的墨笔辗转间,还镌刻着满腔掷地有声的风骨。
岳庙庙门不远处,“精忠柏”树干似已风化成石,形骸似僵,但魂骨未折。
岳飞的往昔,早已深入人心——自寒微中起身,背负母亲“尽忠报国”的刺青,屡破金兵护山河周全,遭奸佞构陷含冤而亡,最终“天日昭昭”的夙愿得偿,清白复来。
他的青史碑痕里,却尚有罕为人知的暗迹。比如,在岳王庙门前刻挂数十载的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吴亚卿认为,出自岳飞《满江红·写怀》的这两句,本不宜作为楹联悬挂于岳庙楹柱。一则“月”字仄声,不合联律;二则“尘与土”寓有岳飞自谦之意,与今人崇敬岳飞之主旨违和。
此外,他回忆二十余年前,前往岳王庙检查时,曾发现这副楹联存在上下联位置颠倒的问题。书法家的落款,也错落在了上联的末尾。
究竟何以谓楹联?吴亚卿解释:“对仗工整,声调搭配,贴合场景,避免瑕疵。”他进一步举例解读: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联,“青山”对“白铁”“有幸”对“无辜”“埋忠骨”对“铸佞臣”,词性相契,结构严整,堪称对仗工整的典范。声调上,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与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谐,音韵铿锵。而所谓贴合场景,正是指楹联需与具体名胜山水的人文底蕴、自然风貌相呼应,这副联与岳王庙的忠烈背景浑然相融,恰如画龙点睛,赋予景观更深沉的文化意涵。至于避免瑕疵,则是对字词错讹、上下联颠倒等不合规范之处的严格摒弃。如此方能成就一副合格的楹联。
吴亚卿秉承着严谨的撰联态度,于西湖畔题有多副楹联,其中不乏蕴文人之风骨的佳作。
譬如“慕子陵和靖之高节,贻百世千秋以美文”这副楹联,就由他亲撰、姜东舒书写,于2005年新修的范公亭刻挂。此亭专为纪念曾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而建。联语既仰承先贤风骨,又应怀贤之意。
清雅联句
文人大夫“拼好联”
《红楼梦》中,才子佳人留下清雅联句无数,尽显文思风韵。
女儿喜,是封妃归省,提笔写下“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女儿悲,在花船上泣不成声的回忆里,原来“寒塘渡鹤影”伴着“冷月葬花魂”一同成谶;女儿凛,是那日芦雪庵赏雪、饮酒联诗,一句“一夜北风紧”迎上“开门雪尚飘”;女儿有节,是藕香榭螃蟹宴上独坐垂钓,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直追陶令。
西湖岸边,也有这般文人唱和的雅趣好戏。
当月波亭的亭柱上,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和《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之二跨诗相逢,便有了由石治棠集句、宋涛题写的这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如何述说它的巧妙?前句揽尽西湖晴雨皆美的风姿,后句牵出明月相伴的情致。从此时此地荡开一笔,工整的对仗里,联语自轻扬。好像从西湖上划来一叶小舟,邀人共望天上明月,赴来日方长。
“将不同古人的名句,或同一古人不同诗作中的佳句,巧妙缀合形成对仗工整的联语,便是所谓的集句联。如南宋诗人白玉蟾《集句赠王秀才》中的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吴亚卿解释。
集句联,就是“拉郎配”。而倘若我们用“网言网语”说起来就是:文人大夫有自己的“拼好联”。
如今宾客盈门的楼外楼,曾挂有一副集句楹联:“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联取自南宋姜夔词,描绘楼宇栏杆曲折、朱色萦绕,檐角高翘、翠意飞扬,恰与楼外楼建筑的红翠辉映相契;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源自北宋柳永词,本意展现杭州全域盛景,移用于此,便化作了楼外西湖的壮阔画卷:秋日桂香漫山,夏日荷风盈湖,尽显远景的旷朗丰饶。从近观檐牙花木,到远眺秋夏风光,巧妙的拼合,更迭出“楼外有楼、景外有景”的深远意境。
两度仕杭、书尽西湖晨昏的“西湖知己”苏东坡,显然也是个值得一“淘”的“百宝箱”。如苏公祠前此联:“泥上偶然留指爪,故乡无此好湖山。”上句出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下句取自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当“泥上指爪”的身世飘零感,遇上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对西湖胜景的咏叹,那么这“湖山之好”,便留住了一艘漂泊的小船。
联,可观天地气象,可藏人生况味。前人不听穿林打叶声,已然潇洒转身,一边吟啸一边徐行,只在字句间留下无尽的余韵,留给我们这些后来人反复吟咏、叹其无穷。
【链接】
西子湖畔,亭台诉风流
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西子湖畔,各式亭子临水而立,数量繁多,如集贤亭、翠光亭、文澜阁亭,等等。
它们或华丽庄重,或清逸典雅,其多姿多彩的形式,古色古香的外观,为西湖山水增添无尽风姿。我们选取其中5座,将其故事渊源与读者分享。
集贤亭
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一公园“晚节流香”石碑对面,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13年原址原貌重建的集贤亭。
清代,从涌金门到钱塘门的湖滨地区建有旗营,是一座城中城,东南角水流弯曲,平沙浅草,原有黑亭子,又名亭子湾。“亭湾水浅波光涟,沙草平坦校场宽。”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射亭,名聚贤亭,供八旗子弟骑射练武。乾隆南巡来杭,时常在这里阅兵,所以有“亭湾骑射”之称,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后来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取名为“集贤亭”。
集贤亭的亭柱上也镌有楹联,上联是“众说林亭美,湖城绮陌容啸傲”,下联为“天成云水乡,景胜新妆亦经纶”。
朝湖的那面还有一副,上联“水绿山青座中人醉”,下联“花明柳暗湖上春长”,横批写着“逸兴遄飞”四个大字,字体俊秀洒脱,可与湖山美景相媲美。
放鹤亭
放鹤亭位处西湖孤山北麓,亭子碧瓦翘角,雕饰精美。这座亭子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建。他不满当朝皇帝昏庸腐败,不愿做官,游山玩水,最后回到故乡杭州,在孤山搭了间茅屋住下来。他在孤山居住了二十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流传千古。这里遍种名贵的梅花,成为赏梅胜地。
放鹤亭最早为元代郡人陈子安修建,明嘉靖年间钱塘县令王代又加以扩建。现存的放鹤亭则是1915年重建的。亭前平台宽阔,栏杆玲珑,凭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亭内石壁有一块行书刻石,高2.4米,宽2.94米,面朝东北,碑上镌刻的是南北朝鲍照的《舞鹤赋》,文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优美姿态,意趣盎然。
其上字迹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杭州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字体圆劲秀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还有“康熙御笔之宝”等三方印玺,碑额四周,刻有云、龙、火焰、宝珠等纹饰,古雅而华丽。
杭州苏堤上的仁风亭。图源视觉中国
仁风亭
仁风亭坐落于西湖苏堤的北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说六十年代)。它的命名与建筑特色都寄托着对北宋文豪苏轼的深切缅怀。仁风亭为攒尖顶八角亭,飞檐翘角,六面设靠栏,采用传统木构架工艺。
“仁风”一词在辞典中有两个含义:一为“扇子”的别称;二是形容帝王或地方官员的德政。苏堤的修建正是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最重要的政绩之一,因此亭名“仁风”,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份惠及百姓、千古留名的功业。
湖心亭
湖心亭位处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亭阁三层,飞檐八出,高瓴琉瓦,翘角滴翠,整个亭子构造精巧,气势宏伟。亭子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黄色琉璃瓦屋顶,亭角雕龙饰凤,显示了古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能力。
湖心亭柱子上有几副楹联,都与湖光山色呼应:“亭立湖心四面湖光供啸咏,湖增亭色三层亭影仰巍峨”“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
亭前立有乾隆手书“虫二”石碑,正好是繁体“风月”去掉周边笔画后所剩的字,寓意此处风月无边之意。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曾以短短159字描绘西湖雪夜奇景,使湖心亭更添一重文化雅韵。
南屏晚钟御碑亭
南屏晚钟御碑亭,在杭州西湖南岸的净慈寺前,是西湖十景中唯一设双亭之处。一东一西两座御碑亭,皆与清代帝王南巡密切相关。
东侧御碑亭为一座六角攒尖顶石柱亭,飞檐翘角,造型优雅。亭内立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时亲笔手书的“南屏晚钟”御碑,字势遒劲,气韵生动。亭内六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联,最北面一对石柱上的楹联是“塔影园明清净地,钟声响彻夕阳天”。
“南屏晚钟”的景观名源于净慈寺的钟声。南屏山一带多由石灰岩构成,多孔穴,嵌空玲珑,每当苍茫暮霭、万籁俱寂,佛寺晚钟敲响,回荡互激,山鸣谷应,传声独远,绕耳不绝。
西侧御碑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角攒尖顶木亭,亭内也有一块御碑,这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时所题御碑。碑额上雕双龙戏珠,下方钤有御宝,碑文是一首题为《南屏晚钟》的七律题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诗中将杭州南屏晚钟与苏州寒山寺夜半钟声相互映照,寄托对江南山水的吟咏。
(据“走近西湖”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