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长春正酝酿着一场斑斓的城事,而焕然一新的人民广场却向人们铺展着岁月的长卷。这方承载百年历史文化的空间,在经历22年封闭管理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拥抱市民与游客。老街坊与年轻的身影在此交错,故事,正以新旧交织的方式被轻轻续写。

人群中,一对母女格外动人。女儿李筱帅说,母亲刚从外地返回长春,一听说广场重新开放,便迫不及待地来寻找年轻时的记忆。“我是在这儿长大的,”一位退休老人感慨地说,“以前长春人都喜欢来这里休闲,唱歌、跳舞,外地人来旅游也必定会到人民广场参观——它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地标。”
不远处,王晓梅和赵静两位老同学摆出40多年前合影时的姿势。“我们是1963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同学二人回忆道,“小时候我们都叫它‘大飞机’,放学后常约着来玩,当时总说,‘走啊,上大飞机那儿玩去’。那时候我们几个好朋友还特意在这里合影。现在广场翻新开放,我们想在同一位置、摆同样姿势,再拍一张照片,找回当年的感觉。”

焕新归来的人民广场,不仅勾起了老一辈的记忆,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与外地游客。刘译聪对广场的认知大多来自父母的讲述。“我爸妈说这里曾是长春最高的建筑,如今虽然不再是最高,但历史的厚重感依然存在。”她感叹:“小时候的记忆已经模糊得像一张旧照片,二十多年后我长大了,而‘焕新’后的人民广场,反而更加年轻。”
在地铁出口附近,两位拖着行李箱的外地女孩直奔人民咖啡馆,边品尝咖啡边拍照打卡:“这是我们在长春的第一站,人民广场比想象中更迷人。”

落日余晖,阳光在修复一色的历史建筑上投下光斑,人民广场像被时光重新显影的老照片——二十二载沉淀让轮廓愈发清晰,而城市的进步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重修后的人民广场不仅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更让民生福祉融入每块砖石。当老人在长椅上追忆往昔,孩子在纪念塔前欢快奔跑,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未来,正在这里完成最动人的交接。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吴茗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马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