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天坛每天游人如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还烙着日军细菌战的罪恶印记——被誉为“最高礼乐学府”的神乐署,曾是侵华日军1855部队在华北开展细菌战的重要基地。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坛公园红色讲解员梁梓昱近日带记者探访神乐署,揭开这段沉重的历史。
“最高礼乐学府”如何成为细菌战基地
天坛外坛西南角的神乐署内,北侧有一面墙,郁郁葱葱的爬山虎如绿瀑般倾泻而下,几乎将整个墙面覆盖,唯有中间一处被特意留白,露出汉白玉碑,碑上“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遗址”十个字,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历的劫难。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已有600余年历史。天坛神乐署,作为明清两代培养祭祀乐舞生的综合场所,被誉为 “最高礼乐学府”。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1938年8月,日军进驻天坛神乐署,设立所谓“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也就是日后臭名昭著的“北支那防疫给水部甲一八五五部队”。
梁梓昱解释,“731”这串数字,大家并不陌生,它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日军细菌部队,其创始人石井四郎,是细菌战的推行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1855部队就是由他派出的部队成员组建。1855部队全称“华北方面军防疫给水部”,是继731部队后日军在华建立的第二支大规模细菌战部队。这支披着“卫生防疫”外衣的特种部队,在天坛神乐署及周边区域建立了庞大的细菌战基地。
侵华日军当年为什么选择天坛神乐署区域建立细菌部队基地?
记者了解到,1900年八国联军曾侵占神乐署,将其辟为兵站。民国以后,神乐署先后被林业试验场和中央防疫处借用。日军在此研制细菌武器,不仅可以使用中央防疫处现成的设施设备、器材和器具,而且神乐署位置比较隐蔽,便于日军秘密进行细菌实验等活动。
日军在神乐署里的滔天罪恶
“最高礼乐学府”被日军占领后,成为他们实施暴行的基地。
在《北京甲1855部队的验证》一书中,有一张“一八五五部队本部施设图”。其中显示,日军建立的基地占地面积相当大,有上万平方米,所驻日军最多的时候达1200多名。1855部队下设本部总务部、第一课(病理试验)、第二课(菌苗制造)、第三课(细菌武器研究所),其中本部和第二课就在如今的天坛神乐署、中国药检所、原北京口腔医院以及原北京天坛医院和周围部分居民区。他们在这里修筑了日军宿舍、病房、工作室、小动物室、地下冷库和水塔等大量设施,系统性地研制鼠疫、霍乱、伤寒、痢疾、黑热病、疟疾等致命病菌,并大量生产跳蚤、鼠疫等细菌武器,同时统辖和领导分部及办事处的细菌战业务。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他们还有特殊的一套称谓,比如把老鼠称为“饼”,把跳蚤称为“粟”,把活体实验的人称为“猿”。这种灭绝人性的暴行,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
据记载,1943年8月,1855部队在北平地区进行散布霍乱细菌试验,造成严重后果。到当年10月底,全市城区共发现霍乱患者2136人,其中1872人死亡,死亡率高达87.6%。
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沉痛历史
日军1855部队对证据的销毁也很彻底。1945年,当战败的消息传到1855部队后,他们紧急销毁细菌部队的资料,焚烧罪证,仅试验用的跳蚤,就拉走了一万多桶,破坏工作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战争结束仅七天,他们就解散了部队,还妄图把1855部队的名字从历史中抹去。
但是罪证不可能被完全毁灭,100多间实验室仍在,地下冷库和水塔仍在,血淋淋的事实不容否认,留在记忆中的耻辱更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退。
新中国成立后,天坛逐渐恢复了历史原貌,并对神乐署进行了修复。199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神乐署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2012年,神乐署被纳入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参观的市民游客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开始了解那段沉痛的历史。
眼下,神乐署正在展陈提升中,不久将对外开放,成为系统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的专门空间。“历史上,这里回荡着庄严的祭祀乐章,日本侵华时沦为灭绝人性的实验所,今天这里又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播阵地。历史不容忘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发生过的事,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梁梓昱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任珊,邓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