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图上三个紧挨着的色块,浅绿、淡蓝与墨蓝,这就是云南“三明珠”,虽然都是湖,但是颜色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浅绿色的滇池像一块蒙尘的翡翠,紧贴着昆明城西南。三百里烟波中,冬季的红嘴鸥仍年复一年掠过水面,但水面下是三类到四类水的挣扎。
淡蓝色的洱海倒映着苍山雪与白族民居,游人的相机捕捉着变幻云影,可这片二类水正因游客激增而悄悄改变。
墨蓝色的抚仙湖最是神秘,158米深处沉睡着古城遗址,湖水至今保持着可直接饮用的一类水质,徐霞客"惟抚仙湖最清"的赞叹在此回响四百年。
三个面积相当的湖泊,滇池约330平方公里、洱海252平方公里、抚仙湖212平方公里,却活出了三种生态“湖生”。它们并排在云贵高原上,命运轨迹为何天差地别?
在昆明滇池大坝,湖风裹着潮湿气息扑面而来。眼前这片水域承载着最密集的人类活动,滇池流域挤着昆明800多万常住人口的67%,全市77%的经济量在湖边诞生。
相当于洱海流域人口的六倍,更是抚仙湖周边人口的二三十倍。滇池像个被过度索取的老人,平均水深5米,却要消化整个昆明坝子2920平方公里流域排出的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和工业污染物。
洱海的情况稍好些却有隐忧。大理市80多万人生活在洱海流域,好在市区建在洱海南部靠近出水口的位置,西洱河能带走部分污染物。但2018年后,旅游业爆发让环湖客栈林立,农业活动加剧,水质竟开始恶化。
抚仙湖则像个被山野护住的孩子。澄江坝子仅50多平方公里,流域人口约17万。没有大城市,没有工业带,稀稀拉拉的开发让湖水避开了人类活动的重拳。
抚仙湖水在五米之下依然寒意刺骨,这个平均深度87米的湖泊藏着惊人能量,185亿立方米的储水量,相当于洱海加滇池总和的五倍还多。它是中国第二深的淡水湖,仅次于长白山天池,但论储水量抚仙湖却是领头羊。
水深意味着强大的抗污资本。同样污染物进入三个湖,在滇池能搅浑整个水体,而在抚仙湖则像撒盐入海。
专家检测发现,雨季时富营养化的滇池、洱海营养指数明显升高,而抚仙湖的水质几乎不受季节影响。深水层如同稳定器,稀释着外界干扰。
抚仙湖最令人心惊的是它的"代谢速度"。从湖底涌出的泉水默默滋养着水体,但整个湖换一次水需要整整167年。这是把双刃剑,地下补给让污染物不易侵入,可一旦污染侵入,想恢复清澈就得等上几个世纪。
滇池换水周期约6年,洱海三到四年。听起来很久?但相比抚仙湖已是"高速代谢"。频繁换水带来持续污染输入,却也给了治理窗口,2008年启动的环湖截污工程,让滇池从劣五类逐步回归三至四类。
2022年监测显示,抚仙湖仍保持贫营养状态,洱海中营养,而滇池外海还在中度富营养区间。这也是三个湖颜色不同的重要原因。
2015年那会儿,洱海中的蓝藻多得能当绿毯铺。后来政府拆了湖滨违建,客栈污水全截流,洱海才缓过气。可2023年游客量创纪录时,浅滩又出现了可疑的绿絮。
这正是湖泊治理的难题,水质改善吸引更多游客,游客涌入又威胁水质。科研人员发现,洱海雨季富营养化指数常跳升,旅游旺季恰与雨季重叠。
在抚仙湖界鱼石公园,能看到"两湖相交,鱼不往来"奇观,星云湖的鱼到此折返,绝不进入抚仙湖,自然界用这种方式保护着珍贵深水区。
如今这份纯净面临考验,2012年监测已发现抚仙湖富营养化指数上升,有关部门随即将其列入首批水质较好湖泊保护名录,十年投入超40亿元。另外抗浪鱼种群数量波动,成了湖水的晴雨表,观察对水质极度敏感的土著鱼,也能知道水质的变化。
滇池海埂大坝,浑水啪嗒拍水泥岸;洱海生态廊道上,游客蹬自行车掠过粼粼波光;抚仙湖孤山岛边,水下5米的石头粒儿都瞅得真真儿的,三个湖记的事儿完全不同。滇池记住的是城市疯长的滚滚烟尘,洱海刻着游船民宿的吵吵嚷嚷,抚仙湖还留着冰川时代送的清澈基因。
没准儿哪天,滇池水色从浅绿透出蓝意,洱海总磷指标不再蹦迪,抚仙湖的能见度摸回30米,咱们就真懂了湖泊的秘密,再好的环境也得咱人类帮着保持,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