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烟花三月的江南之行,常出现于脑海之中,让人难忘。本次行程从杭州开启,两天的时间主要给了良渚和西湖之畔的宝石山。第二天傍晚时分,搭乘高铁来到宜兴。宜兴紫砂曾经十分喜爱,所以很想到当地看看。宜兴虽属无锡,但偏居一隅,无锡去过几次,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到宜兴。
因为主要目的是紫砂,而位于宜兴南部的丁蜀镇被誉为“紫砂之都”,所以,下了高铁,便直达蜀山古镇,住在陶瓷博物馆附近。
当夜下雨便没有出门,早上起来,见雨停了,徒步前往陶瓷博物馆。路边遇到一家面馆,在此要了一碗江南特色的葱油肉丝面,味道浓郁,还有免费的粥喝。起得有点早,来到博物馆时,还没有开门。
这时天空中又开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出门时连雨伞都没有带,赶紧躲到大厅内避雨。里面遇到几位骑行的大爷大妈,没想到竟然是从蒙古踩着单车过来的,让人暗挑大拇指。
大厅中间摆放着一尊“陶”字雕塑,由韩美林设计,其灵感来自甲骨文中的“陶”字,形似一位工匠手持工具捣炼陶泥。8点半准时开门,这家博物馆并不是免费的,不过门票不贵,只需5元,算是象征性的。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周代称荆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为阳羡县,西晋永兴元年(304)改为义兴郡。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赵光义的名讳,取“义者宜也”,将义兴改为宜兴,属常州。1983年,宜兴属无锡,1988年撤县设市。
宜兴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就开始从事陶器制作。汉代,宜兴发展成为江南的制陶中心,三国两晋时期,宜兴又成为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
到了宋代,宜兴的陶瓷生产经历了重大的产业调整,开始弃瓷兴陶。明清时期,宜兴的丁蜀地区以生产宜兴均釉陶器(宜均)和砂陶(紫砂陶)而蜚声中外。“家家捶泥声,户户制陶忙”,是宜兴陶业的真实写照。
宋朝历史上,苏轼和岳飞,一文一武,在命运的节点上,都选择了宜兴。西渚筱王村成为岳家军的军需补给站,当地人大量烧制陶制水壶,供抗金之用。岳飞以宜兴为根据地,转战大江南北,宜兴也成为岳飞的振起之地。
明时,中国的饮茶风俗慢慢改变,同时也推动了茶具的发展。宜兴陶工运用产于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含铁量高、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紫砂陶土,烧制出独具特色的紫砂陶器,成为人们泡茶的最佳器具。
关于这制陶用的五色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丁蜀镇的先民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简单而平凡的生活,有一天,街上忽然出现一位僧人,边走边喊:富贵土,富贵土,谁买富贵土。好奇的村民就跟着一起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忽然,僧人不见了。村民们四处寻找无果,只看到几处新挖的洞穴,洞中有彩色的矿土,便取了一些回家,于是,神奇的烧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紫砂壶由此诞生。
听当地人说,宜兴的紫砂矿已限制开采,但很多人未雨绸缪,在家中储存了不少,所以也并不算是稀缺的资源。
蜀山古南街,是一条承载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曾经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无数精美的紫砂壶在此诞生。如今这里已转型为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景点,也被列入到我今天的行程单。
从博物馆出来,雨仍然不见停,走进这江南烟雨中,在大街小巷中穿行。街上的工厂店铺,似乎都在做着与紫砂有关的生意,让人感叹,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