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产家庭,每年暑假花在旅游上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单列预算的。
但今年,经济下行,我看到一些博主说,收入下降,没法带孩子出去相对好一点的地方旅游了,“大哭了一场”,非常内疚。
——《每日人物社》
原来是可以一家三口办迪士尼年卡的家庭,现在只能在娃周边沙滩游了;原来可以去欧美游的家长,现在只能回老家呆着了。
如果按上面的鄙视链,今年暑假我们算是鄙视链的最底端了:
带孩子回趟老家(郑州),去了附近的洛阳,女儿在奶奶家住了10天,奶奶每天带她在郑州 Citywalk。
除了这个之外,我还安排了一次很有意思的旅游:带着孩子参与了我的一个出差项目,去清华大学访问纪录片的导演,在线下让孩子参与组织了观影会,做小助手(这个项目主要是哥哥参与)。我的目的是,让他多接触一些实际工作场景接触,或许将来找到职业方向的概率能增加1%呢?
请看右边看机器的小助理
我近几年做的教育项目“教育减法”,目的就是让家长不再焦虑,主张出口多元化,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
今天我就从“减法”的角度说说暑假游,说说中产阶级教育消费降级,缓解一下大家的压力。
首先,暑假游降级,不一定要“减”质量。
上文中提到的桑小姐说,之前一家三口都有迪士尼年卡,一开始办的是2599元档位,孩子超过3岁是1949元,三个人加起来就要7000多元,迪士尼酒店,一晚3000多元也舍得掏,把迪士尼当成公园逛。
在儿子小的时候,我们也会办长隆乐园和香港迪士尼的年卡,当时年卡的确是便宜,一个人一年才几百块。有一年我带儿子一年去了三四次迪士尼。第二年,再问他,不想去了,因为每条路都已经背得清清楚楚。
其实,随着孩子的长大,乐园不再是孩子的最好选择,两三年去一次,其实也没什么所谓。也不需要买年卡,对吗?
像我们这些天天守着长隆乐园的广州人,其实几年都不会去一次。不能把迪士尼乐园当公园逛了,就大哭一场,有时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欲望,而不只是孩子的教育需求,所以也没有必要内疚。
经济下行期,消费的欲望的确需要调整。正如以前你在网红直播间会买很多很多的口红,现在可能只买两三支通用色。生活质量真的下降了吗?
以广州为例,如果你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你去香港迪士尼(一家三口,加上车票食宿,需要三四千元一次);你完全可以选择长隆乐园,可以省了车费;如果觉得长隆乐园票价贵,你就转战顺德或周边的其他乐园。
孩子需要的只是家长陪伴,至于说去哪儿玩,只要父母不是物质攀比型的,他们根本不在意,自己是去了马尔代夫,还是在广州的西郊泳场玩沙,尤其是对于低龄的孩子。你把三次去长隆的时间和金钱,变成去一次长隆,其他时间则去露营、去夜观昆虫、去参观一个汽车工厂、去逛美术馆,甚至是逛一次菜市场,夜市等,活动更丰富了,他可能更开心。
广州西郊泳场
其次,贵的也未必是最好的,“减”点旅游投入,多一点用心。
在某些博主眼中,暑期旅游鄙视链最上端就是欧美游,尤其是欧美的研学游、定制游。说真的,如果你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环球旅游,这对于打开孩子视野当然是好事。
但是,打开孩子视野一定需要直接出国吗?网上这么多的高质量纪录片,也可以打开孩子视野,你究竟带他们看过几部呢?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获取资源超级容易的时代,你想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不一定需要通过物质的方式。
说到研学营,有的香港四五天研学营动辄 2 万元 /人。其实,在香港这种公共服务高度发达的地方,不参加研学营,把四五天的行程安排得很丰富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例如:
1. M+当代艺术馆(西九龙);2.香港故宫和香港文化馆;3.香港大学或香港中文大学;4.香港电影资料馆;5.citywalk1-2天 6.长洲岛或南丫岛
住也可以选择离市区远一点的酒店,这样还可以体验一下香港各种公共交通工具,这反而是孩子最喜欢的。
现在网上攻略这么多,提前花一天了解就可以了。出游的时候,遇上什么不了解的,随时问问 AI 工具,不就是移动的研学老师了吗?
还有一些所谓文化类的研学营,只是走马观花地赶景点,多去几个博物馆,其实孩子也不一定能学到什么。
针对近年来的博物馆热,我也想多说几句。
我们成年人去博物馆,是因为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历史观,再去看历史的细节,会有收获,但即便如此,在一些大博物馆,除了见识几个重要的国宝之外,能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们的布展思路大多类似,无非就是印证了我们的历史书上的内容而已。
初中之前的孩子,没有建立历史观,他们在假期去博物馆,人山人海,除了拍张照之外,真不知道还能学到什么。就算研学老师真的讲了,他当时听了一个故事,过几天也会迅速忘记,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历史的框架。
还不如等他们有一定的历史观,再去历史博物馆;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再去科技馆、天文馆,否则也就是凑个热闹。如果这些馆开在自己的城市,日常去逛逛没什么;如果在人满为患的假期去,这样的研学旅行,“减”掉一些又何妨?
如果经济允许,当然可以参加一些质量高的研学营(市面上极少);家庭一起策划出行,一样可以策划得很有趣且有教育意义,还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喜好去一些非大众景点,不一定跟风打卡。
我家女儿就非常不喜欢行程紧湊的研学营,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观看、体验,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
总之,我想对那些在暑假,觉得没有带孩子去欧美、去日韩,去国内名胜古迹旅行,觉得对不住孩子家长衷心的说一句:
时间、金钱都是稀缺资源,如果家里在现在的经济现状下,真的没有办法每年支付昂贵的旅游经费,大可不必在暑期攀比。
在各种人满为患的景区和博物馆,又能真正能够学到多少东西呢?
不如践行真正教育上的减法,减少投入,但可以带着孩子在周边,或者就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深度旅游,真正俯下身来观察孩子、发现孩子。
如何不焦虑地陪伴孩子,找到孩子的兴趣和未来方向,欢迎过来听我的读书会
你孩子暑假是怎么过的呢?旅游的体验怎么样呢?
欢迎给我留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