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勿相忘,随百鸟,到湄江。”黔北湄潭,湄江水潺潺流淌,滋养着这片温润土地。文庙矗立,古色古香中沉淀着厚重文脉。
80余年前,抗战烽火燃起,浙江大学开启“文军西征” 的壮阔征程,与湄潭结下不解之缘。
竺可桢校长曾用过的办公室。
如今,凝固的西迁记忆在岁月中愈发清晰,流动的浙湄深情仍在这里缓缓延续。
旧址藏往事,鱼水情谊深
“2014年馆里进行了改陈布展,2022年我到岗时,正赶上旧址修缮。今年8月重新开馆迎客。”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馆长石立滨站在文庙崇圣祠前,向记者娓娓道来纪念馆的过往。
湄潭文庙。
在湄潭境内,现存9处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座陈列馆,正是1990年湄潭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携手筹建的“浙湄情谊见证地”,馆内不仅珍藏 52位两院院士的西迁印记,更记录着无数跨越时空的动人瞬间。
“2013年,90多岁的浙大农学院老校友王灵芳回访时,在浙大广场石碑上一眼找到自己与已故同学的名字,激动得久久驻足,眼中满是泪光。”石立滨说,后来在视频资料中看到这一段,他记忆犹新。当老人走进崇圣祠,竟清晰回忆起这里曾是女生宿舍,还能精准指出当年同学的住宿位置与物品摆放细节,几十年光阴仿佛未曾流逝,西迁岁月在她心中依旧鲜活如初。
今天的湄潭散发西南茶城的芬芳。
“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浙大师生与湄潭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谈及这段往事,石立滨的语气满是敬佩。
他提起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故事:抗战时期,不少浙大学生因家乡沦陷断了经济来源,生活困顿,除了学校的微薄补助,湄潭百姓总是主动伸出援手。年少的李政道为节约家中桐油,常去镇上茶馆看书,茶馆老板知晓他是求学的浙大学生后,每次都悄悄泡上一杯热茶,从不收取分文。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馆长石立滨。
如今,这段温暖的故事被精心陈列在馆内第四展厅,成为“浙湄深情”最生动的记录。
更令人难忘的是,2009年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70周年之际,西迁后代与老校友们专程来到文庙前,在青石板上深深跪拜,领头的老人动情地说,“这不是迷信,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向湄潭人民道一声感谢!”
相逢结情缘,浙湄续新篇
缘分的奇妙,总能在不经意间续写浙湄情谊的新故事。
“2016年第一次来湄潭,我就被他们的热情深深牵绊住了,再也放不下。”西迁二代、浙大退休老师陈天来回忆道。
九年时间,陈天来往返湄潭很多次。
那年,他到湄潭文庙参观,偶然听闻李政道曾在永兴镇就读,便随口向酒店工作人员询问永兴镇的位置,这位工作人员立刻热心地表示要帮他联系车辆。半小时后,一辆私家车缓缓驶来,驾驶员竟是茶城中学的李校长。
“我一个退休老头,与他们素不相识,能让校长亲自开车带我前往20公里外的永兴镇,这份情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陈天来至今清晰记得,途中李校长的爱人笑着解释,“我们对浙大有特殊的感情。”
七星桥旁,百鸟未归,情谊却长。
原来2007年浙大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到湄江中学支教,彼时李校长是湄江中学的办公室主任,“看着浙大年轻孩子们认真负责、充满活力的模样,一个个都成了湄江中学师生的榜样。”
这次意外的相遇,在陈天来心中种下了回报湄潭的种子。后来,他发现湄潭大酒店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便提议将其打造成“浙大西迁主题酒店”,这一想法与酒店董事长陈天琼不谋而合。
见证湄潭与浙大故事的老建筑。
如今,湄潭大酒店不仅成为“浙大校友之家”,走廊和餐厅的墙壁上挂满了西迁老照片;客房的书桌上,放置着相关西迁历史的杂志和书籍,室外还精心设置了西迁主题雕塑。陈天来还推动酒店建立“校友照片墙”,每当浙大校友或师生来湄潭开展活动,当天就能看到自己的照片挂上墙面,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湄潭80年前是浙江大学的家,现在湄潭大酒店就是浙大校友的家。”校友之家的家长陈天琼的这句话,如同一条纽带,将湄潭与浙大的联系系得更紧。
遇见未曾晚,圆梦在今朝
这份深厚的情缘,也在湄潭少年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今年21岁的浙大大四学生唐书山,是土生土长的湄潭县鱼泉街道人,“我从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就认定,以后一定要考浙江大学!”
唐书山说,从湄潭到浙大,是从小的梦。
初中时,浙大青志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的志愿者来到湄潭中学支教,一个普通的晚自习场景,让他铭记至今:志愿者在黑板上出了一道超纲的方程题,同学们虽解不出完整过程,却凭着直觉猜中了答案。志愿者笑着说,“答案不重要,探索解题的过程才是关键,这就是求是精神。”就是这句话,在他心中扎根十年,成为追逐梦想的动力。
此后,唐书山一直与支教志愿者保持联系,听他们讲述浙大的校园生活、学术氛围,“原来大学不只是埋头学习,还能自由发展兴趣、参与学生工作,去探索更多可能。”
80年前,为了迎接浙江大学的学生,湄潭腾出无数空屋。
这份对浙大的向往,陪伴他从湄潭中学一路读到求是高级中学。这两所学校的校训都是“求是精神”,而“求是” 二字,正是当年竺可桢校长提出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早已融入湄潭的教育血脉。
2022年8月,唐书山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并得到了由时任浙江大学校长亲自颁发的录取通知书,如今已是学校求是文化宣讲队的讲解员,每次带领来宾参观校史馆,讲到浙大西迁湄潭的段落,他总是格外激动,因为这是在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
浙江大学旧址旁已发展成为旅游胜地。
“最难忘的是带湄潭的老师和学生来浙大研学,” 唐书山说,“每年浙大研究生支教团都会带湄潭师生来杭州,我已经连续三年负责校史校情讲解,看到学弟学妹们眼中闪烁的向往光芒,就像看到高一的自己。那时总觉得浙大很远,现在才明白,这是从故乡到‘另一个故乡’的圆梦之旅。”
薪火永相传,精神植童心
浙湄情谊的传承,在湄潭口耳相传80年,更在湄潭校园的朗朗读书声中扎根向上。
80年勿相忘,随百鸟,到湄江。
“1940年浙大西迁湄潭后,将实验中学与湄潭县初级中学合并,成立了浙江大学附属中学;1946年浙大回迁杭州,这里又恢复为湄潭中学。”湄潭中学党总支书记陈仕全站在绿意盎然的校园里,望着教学楼前竺可桢校长雕像,向记者讲述着学校与浙大跨越近百年的深厚渊源。
而这份渊源,在2007年有了新的延续。当年,第九届浙大研究生支教团(湄潭第一届)怀揣着热情与理想来到这里,此后16届里、每届5人的支教团从未间断。
湄潭中学“求是精神”扎根。
“支教团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精神力量的传递。”陈仕全说。
这些年来,支教团精心打造了“求是强师”“求是圆梦”“求是心灵”等品牌项目。“求是强师”项目每年选送湄潭教师前往杭州二中、浙大附中跟岗学习,至今已为湄潭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校管理干部和学科名师;“求是圆梦”项目积极链接企业资源,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资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支教团还曾多方奔走,争取到 1000万元资金,为湄潭中学建起崭新的教学楼,捐赠了大量图书与教学仪器,让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湄潭中学党总支书记陈仕全。
如今的湄潭中学,50多个班级均以浙大西迁时期涌现的院士命名。“可桢班”“步青班”“可成班”……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对先辈的敬意,也传递着 “求是精神” 的力量。学校还构建了“七年级读院士故事、八年级讲院士事迹、九年级学院士精神”的育人体系,截至目前,已有15位院士后代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分享先辈在西迁岁月中坚守学术、追求真理的故事。
2021年,湄潭中学还正式成为“浙江大学青年教授研学实践基地”,40多位浙大教授曾专程来到这里,为初中生们带来生动有趣的科普课、文化课,打开了孩子们看世界的新窗口。
“求是精神”代代传。
“我最喜欢竺可桢校长,他的‘求是精神’让我遇到难题时从不退缩。” 谈及最喜欢的人,八年级二班的喻仁浩眼神明亮,“每次听到老师讲浙大西迁的故事,都觉得自己要像院士们一样,认真对待学习,努力追求真理。”
同班的张子迁则从父母讲述的“文军西征”故事中读懂了坚持,“竺校长带领浙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西迁到湄潭继续办学,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我要用到学习里,也用到生活里。”
浙湄的故事仍旧在这片土地延续。
80余载春秋流转,岁月改变了山河模样,却从未冲淡浙大与湄潭的深厚情缘。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早已化作“求是精神”的种子,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在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
贵州日报天眼记者
周梓颜 周尧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