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均安镇第八届自梳女七夕文化节圆满落幕。在过去三天的时间里,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趁着微风,迎着华灯,走进沙头社区“睇七姐”、逛集市、看展览、品美食,感受诗意在乡村静静流淌。
当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般的游玩,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沙头社区以七夕为名,带来了一场文化深度游,成为“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市民游客走进均安沙头感受节日气氛。
沿着沙头的文化脉络,自梳女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印记。沙头的“姑太们”以银簪明志、用巧手立身,留下坚韧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财富。从丝厂女工到南洋“妈姐”,她们写下自力更生、爱国爱家的女性生命史诗。
讲好自梳女故事,沙头从尊重开始。8月28日文化节启动当晚,96岁的黄瑞云在社区的邀请下来到了现场。17岁到新加坡谋生,70岁回到家乡安度晚年,白发苍苍的她在当天的晚会上被介绍、被记录,那脸上的笑靥如花。陪伴黄瑞云多时的保姆说,“社区真的很照顾她,嘘寒问暖都是常有的事。”
从尊重个体到记录集体,从均安镇第一届自梳女七夕文化节开始,八年来,沙头社区坚持收集整理自梳女口述历史,修复相关的老照片、老物件,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档案资料,用丰富的资料抵挡逐渐消散的时间。在本次文化节中,历经多次打磨的自梳女口述史纪录片也迎来公映,让更多的人听见远洋波涛的回响,触摸永不褪色的南洋记忆。
沙头社区延续“摆七姐”习俗。
从前,海外的沙头自梳女群体通过“摆七姐(也称慕仙)”这一传统习俗来思念家乡,维系感情,如今“摆七姐”习俗依旧在社区内传承。黄氏大宗祠内,案台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剪纸玲珑剔透,刺绣栩栩如生,面塑惟妙惟肖,祠堂外则是顺德本土手艺人市集,用鱼灯、竹编、龙舟模型等摊位,打造手作爱好者天堂,在七夕佳节感受手艺的温度。
在节日之外,沙头社区党委书记梁纯金表示,这些年,社区还将自梳女的精神内涵融入社区教育,倡导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的价值观。与自梳女相关的历史建筑、文化空间也迎来一批批学者、游客。
手艺人市集。
以自梳女文化为线,沙头编织出乡村深度游,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这正是沙头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有力探索。
实际上,借一场七夕文化节,人们走进沙头感受到的不仅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岭南文化与南洋文化共存的“古韵新貌”。
近年来,沙头社区以顺德区“十村示范”项目为抓手,以冰玉堂、黄氏大宗祠为社区核心,立足入口沿河滨形象带,因地制宜制定以“两核一带”为中心的城乡品质提升路径,进行包含绿美点缀、农房风貌和滨水形象带3个子类、共11个重要节点的改造。
沙头社区内小桥流水。
当人们走进“变身”茶咖食尚街的榕韵公园一带河岸,品尝的是美食,体现的是优美的亲水空间;当人们起身探寻冰玉堂自梳女展览馆时,穿街过巷间,就会与小公园、小花园不期而遇。
正如梁纯金所言,沙头社区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实践,绘就一条“古韵新生、文脉永续”的振兴之路。
沙头社区的文化实践路径,是均安深入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注脚。从打出关帝侯王出游、大湾区五人龙舟公开赛等文旅品牌,到发起“李小龙乐园焕新”等4个重点文旅项目,均安正以更开放的思路,推动文旅“破圈出彩”。
让诗意与繁华相融 ,让人文与经济共舞,在均安的文旅舞台上,“好戏”越唱越精彩。
文/顺德融媒记者陈艳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