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我走过涩谷的一条小巷. 雨刚停,石板路还湿漉漉的反着光.一个穿黑色外套的男人从便利店出来,看见我,眼神里有那种很微妙的东西. 不是'讨厌',也不是'喜欢'. 就是一种...距离感! 像隔着一层玻璃看水族箱里的鱼.
我想起那次和田中的对话.
'你觉得日本人真的讨厌中国人吗!' 我问他.
他停下手里的咖啡,想了很久. '讨厌'这个词太重了,他说. 更像是...不知道怎么相处.
历史、政治、媒体. 这些词汇像厚厚的窗帘,挡在两个人之间. 我们都知道它们在那里,但谁也不想第一个掀开.
田中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小时候,家里来过一个中国留学生. 那个学生会包饺子,会唱中文歌,会用毛笔写字. 田中的妈妈说:'这个人真有趣啊.'
但电视新闻里的中国,总是另一个样子. 工厂、烟囱、拥挤的人群. 两个'中国'在他脑子里并存着,从来没有重合过.
我们继续走. 东京的夜晚很安静,霓虹灯不说话,只是一闪一闪地亮着. 像某种'暗号',像某种'密码'.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这座城市.
'其实,'田中突然说,'我们可能都被'标签'绑架了.'
中国人、日本人、好的、坏的、喜欢的、讨厌的. 这些词像预设的程序,让我们在还没有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就已经给他分了类.
我想起鲁迅写过的那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偏见也是这样的吧. 重复得多了,说的人多了,它就变成了'真理'. 哪怕这个'真理'从来没有被仔细验证过.
我们在一家小店前停下. 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大叔,看见我们,笑得很真诚. 他用不太标准的英语说:'Welcome!' 然后指指菜单上的拉面.
田中用日语和他聊了几句. 老板说,他的拉面汤底学的是兰州拉面的做法. 三十年前一个兰州师傅教他的. '那个师傅,'老板比划着,'人很好啊,教了我很多东西.'
我们坐下来,等面. '你看,'田中说,'这个大叔从来不问我'你讨厌中国人吗'. 他只知道那个兰州师傅对他很好,就够了.'
简单、直接、真实. 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包袱',没有'政治正确'. 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
面端上来了. 汤很清,面很劲道. 我尝出了一点胡椒的味道,还有什么说不清的香料. 这大概就是那个兰州师傅留下的'印记'吧.
三十年了,还在这碗面里. '讨厌'和'喜欢',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愿不愿意坐下来,一起吃一碗面. 愿不愿意在雨后的小巷里,慢慢走,慢慢聊. 愿不愿意放下那些'标签',去看看标签后面,那个活生生的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