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首泰山,有着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人文景观的烘托,是为“天下第一山”。1987年,泰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开展以来,泰山景区文物普查队共计完成辖区逾73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位居全省前列。
组建队伍有序推进四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自秦始皇开始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时至今日,泰山留存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古建筑32处(70余组)、石窟寺及石刻1565处、古遗址14处、古墓葬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1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2024年2月,随着山东省印发《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泰山景区建立四普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四普工作专班。从泰安市博物馆、泰山景区文保中心及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竹林寺管理区各抽调1名业务骨干与泰山景区遗产保护部6人组成泰山景区文物普查队。12名队员分为两组,各组制定调查任务、工作计划等,有序推进四普工作。
为了能够熟练掌握普查方法和手段,2024年5月,泰山景区又组织四普工作专班及博物馆、各管理区相关人员30余人参加了泰安市四普培训班。同时,安排队员充分利用全国文博网络学院的视频资源,及时进行线上学习,切实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
翻山越岭寻找新发现
2024年6月,随着山东省四普实地调查阶段的逐步开展,泰山景区于6月中旬进入实地调查阶段。
泰山,南麓始于泰安,北麓止于济南,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约1300米。陆机曾曰“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杜甫亦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泰山开展实地调查,难度可想而知。
实地调查开展前,队员们根据泰山景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和环境状况等,制定了普查路线。同时,针对地形复杂、文物分布广泛和汛期、冬季调查难度大等问题,普查队采取了“先远后近”“先难后易”的工作原则等,确保实地调查顺利开展。
泰山景区文物普查队12名队员,除了一位参加过三普的“老将”,其余都是“新兵”,对景区文物资源掌握的不是那么全面和深入。为此,普查队便定期召开座谈会,向辖区工作人员了解文物信息并收集线索。同时,按照村村进、户户访的标准和原则,对13个管理区、1个乡和2个居委会进行挨家挨户的走访和线索征集。
借助四普工作,让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快速成长起来。
2024年12月,普查队接到大津口乡文化站报告,有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了一些瓦片。队员们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竟发现断层处的瓦片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绳纹瓦。这条信息,让大家激动不已。
绳纹瓦,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陶瓦。表面布满绳纹状纹路,流行于东周至秦汉时期,代表着当时的建筑艺术和社会文化信息。
带着瓦片回到办公室,队员们分头查阅资料。最后在泰山文史学者袁明英所著《考寻泰山石刻随录》中找到这样一句:汉武帝曾在泰山东侧仙台岭修筑过两个望仙台。带着资料,普查队再入大津口乡调查,又在沙岭村附近等发现了相同的绳纹瓦的瓦砾。
今年5月,泰山景区四普办组织6位专业探工和普查队员一起到大津口乡相关地域进行现场调查并开展考古勘察。通过调查勘探发现,该处文化层厚0.2米至0.4米不等,文化层现象分布明显。发现窑2处,文化层中包含大量红烧土颗,碎瓦片、砖石碎块和窑炉等,初步判断为汉代遗存。
结合《史记》《汉书》等史书均提及的帝王来泰山封禅时“筑宫室”和《考寻泰山石刻随录》等资料描述,该处新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泰山地区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摩崖石刻,指石刻文字,是我国古代一种石刻技术、记事方式,与人们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联系。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刻字浅又小,经历风化等问题,极易和石头融为一色,难以辨认。
泰山是中国首批“书法名山”,现存历代碑碣石刻千余处,是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针对摩崖石刻的新发现调查,更是泰山景区四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且取得丰硕成果。
李响题名题刻,元代,竖列5行,共计25字,字径3cmx4cm。题名为“长乐李响”,正文为:鄱阳程振、程迈同登太平顶观日出,时元□壬辰四月。该题刻由南天门管理区工作人员在座谈会上提供。
相比建筑类、古文化遗址类调查,针对摩崖石刻的调查工作十分艰巨。泰山上千沟万壑、山谷交错,很多碑刻都题刻在险峰之处,十分危险。此外,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刻字又小,工作人员很难识别清楚,所以需要多次上山进行调查。
“李响题名题刻在振衣岗石刻处。此处石刻众多,字压字,字叠字,难以辨别。”泰山景区文物普查队组长姜月琦说道。为确定李响题名题刻主要内容,普查队数次到现场采集信息。“在阳光较好的时候,通过阳光照射的阴影进行现场识别。再用相机拍摄后,回去请熟悉文物的前辈一起探讨。”姜月琦表示,但在经过大家讨论后,认为这次采集到的信息中有语句不太通顺。于是,普查队再次上山采集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元代摩崖石刻是泰山文化遗产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既延续了唐宋以来泰山文化的正统性,又融入了蒙元时期的多元特质。此次李响题名题刻的发现,作为实物资料,反映元代跨地域人士在泰山活动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社会交往、地域联系提供依据。此外,其文字内容与刻制风格,也为研究元代书法艺术、石刻工艺及泰山文化传承提供具体样本。
讲好新时代文物普查故事
为更好地讲好新时代文物普查故事,泰山景区启用了一支年轻的普查队伍。这支队伍在实地调查中,夏天,翻山越岭,常被蚊子追着跑;冬天,雨雪让山路变得湿滑泥泞,步履维艰。姜月琦回忆,有次一天走了45000步,腿抖成了筛子。还有一次,队员郑安琪和张珊为了找到村民口中所说的防空洞,在悬崖边上找了好几遍。“泰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泰山上的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虽然辛苦,但想到能将这些宝贵遗产一件件发现、发掘和保护起来,大家都充满了斗志和动力。”
队员史中华是这支队伍中唯一一位参加过三普的老队员。谈起两次参与普查的感受,他深有体会:“三普时,大家拿着本子、尺子统计数据,手持GPS测点就已经很先进了。四普中,科技元素更加明显。以前测量文物本体有时需要五六遍,现在利用无人机、RTK等设备,测点坐标更加精确,位置图和平面示意图采集端就可以直接绘制,精准记录文物本体的现存状态,既省时又省力。当然,也让泰山景区内的文物资源更加可见可感。”
通过一年多的实地调查,既进一步掌握了泰山文物资源状况,又锤炼出一支坚强有力和高水平的文物保护队伍,为下一步准确判断泰山景区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供支撑。
如今,随着四普新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泰安景区文物普查队也进入到新的使命中。
姜月琦介绍,目前,大家严格遵循普查技术标准规范分工作业,开展内业数据录入工作。一是依据精细描述、精选照片、精准绘图、精心录入四类标准,组建5人协作小队,分工明确,高效进行录入工作;二是实施岗制轮换、内外业交替的工作法,确保人员不停岗、设备不停歇、工作不断链;三是聚焦数据录入、审核、提交各环节,加强文本、图纸、照片、GPS坐标等数据审核,严把数据关,确保实地、文物档案和系统录入相一致。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