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蔓镇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濒临北部湾,是一座融合火山地质奇观、千年盐田文明与红色革命记忆的滨海古镇。其历史脉络交织着自然伟力与人文创造的双重叙事,以下从地理基因、历史沿革、文化特质、重大事件及当代发展等维度展开:
一、地理基因与名称溯源
峨蔓镇地处海南岛西北火山岩带核心区,10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覆盖全镇,造就了独特的“火山海岸”地貌。境内龙门山由北向南绵延4公里,火山岩经海浪侵蚀形成“龙门激浪”奇观——30米高的天然石门在涨潮时发出雷鸣般轰响,为儋州古八景之一 。名称“峨蔓”源于当地火山岩地貌特征:“峨”形容山势高峻,“蔓”指火山岩缝隙中藤蔓植物繁茂,宋代文献中已有“黎毗岭”“兵马山”等别称,反映黎族与汉族对地理空间的共同认知。
二、历史沿革与产业变迁
1. 盐业文明的千年传承
峨蔓古盐田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海盐生产基地,唐代《琼州府志》记载“义伦县有盐场”,宋代福建移民带来“晒沙淋卤”技艺,利用火山石凿成7500余个砚式盐槽,形成“半村盐田半村石”的独特格局。盐丁村现存40栋火山岩盐房与古盐道,完整保留“海水过滤-晒卤结晶-收盐仓储”的全流程,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 。明清时期,峨蔓海盐通过“儋州-临高”古驿道销往内陆,形成“盐田万顷、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2. 渔业经济的现代转型
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后,盐田收归集体并分配给农民,传统盐业从私有制转向集体经济。近年来,依托北部湾渔业资源,全镇发展320艘机动渔船,年产马鲛鱼、石斑鱼超万吨,并通过“合作社+深加工”模式推出鱼干、珍珠贝工艺品等附加值产品 。2025年启动的金雨海洋智慧渔业产业园,整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深远海网箱,预计年产金鲳鱼400万斤,带动就业200余人。
三、文化特质与非遗传承
1. 火山岩建筑的活态样本
全镇80%民居采用火山石砌筑,盐丁村、灵返村的石屋群以“干垒法”建造,墙体不用灰浆却能抵御台风。盐丁小学与李氏祠堂相邻而建,校门悬挂“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标语,祠堂廊柱镌刻“原籍陇西”对联,见证移民文化与本土融合的历史。此外,细沙灯塔、风水塔等火山岩构筑物,兼具导航、祭祀与美学功能 。
2. 海洋文化的多维呈现
盐丁村“祭海仪式”融合道教科仪与渔民禁忌,渔民出海前以整猪祭祀妈祖,祈求“海不扬波”;“赶海节”将挖螺、捉蟹等劳作转化为文旅体验,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调声艺术在此与渔业劳动结合,形成独特的“拉网号子”,其旋律被录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海南卷》 。
四、红色基因与革命记忆
1. 琼崖革命的战略支点
1933年,中共西南临时工作委员会进驻峨蔓下浦村,建立儋县工委与江北区委,使峨蔓成为琼西革命中心。1939年日军侵占儋州后,当地组建“抗日锄奸队”,通过地道战、麻雀战打击日伪军,现存的弹孔墙与地下交通站遗址,见证了这段血火岁月。1942年,张绍箕等革命烈士在此组织武装斗争,其事迹被载入《琼崖纵队史》。
2. 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
下浦村革命旧址群完整保存琼崖纵队使用过的枪支、文件,2023年开放的峨蔓革命纪念馆通过场景复原与文物陈列,再现“白沙起义”“临儋战役”等历史事件。馆内重点展示黎族干部王昌的传奇人生——这位琼崖纵队将领因深入黎族村寨发动群众,被尊为“兄弟”,其葬礼以黎族最高礼仪举行。
五、重大事件与社会变迁
1. 火山地质的科学价值
2022年《地震地质》研究表明,峨蔓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晚更新世(0.12~0.44Ma),喷发方式包括溢流式、射汽-岩浆爆破式等,形成26.3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与海蚀崖。五彩湾的红褐色火山岩层与矿物结晶带,为研究火山-海洋相互作用提供天然实验室,被列为省级地质公园。
2. 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
2010年代以来,峨蔓镇以“火山+文旅”为核心推进乡村振兴:龙门激浪景区整合火山岩徒步、星空露营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盐丁村将废弃渔船改造为特色民宿,推出“出海拉网-渔家宴-盐田体验”沉浸式旅游,年营收突破200万元。依托“世界含氡量最大热矿泉水”资源,莲花山温泉度假区正在规划中,预计2026年建成运营 。
六、生态保护与未来展望
1. 红树林湿地的修复工程
珠碧江入海口的3000亩红树林湿地是黑脸琵鹭栖息地,通过“退塘还林”恢复面积500亩,并建立生态监测站,开展“红树林研学”项目,年接待学生超5000人次 。2025年启动的“环新英湾海洋经济带”规划,将推动峨蔓从“渔港小镇”向“海洋经济综合体”转型。
2. 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
依托万洋高速开通机遇,峨蔓镇规划建设“火山海岸休闲度假胜地”,整合龙门激浪、五彩湾、千年古榕群等景观,推出“登莲峰·瞰海头”徒步、番新村雨林探险等体验项目 。2025年“博士村长”团队入驻,助力打造休闲渔业科研示范基地,推动“渔港经济”向“流量经济”升级。
七、文献资源与研究建议
1. 地方志与档案资料
《儋县志》(1996年版)详细记载峨蔓镇明清盐政、渔业税赋等经济史;儋州市档案馆藏有1950-1980年代的渔船登记记录、盐田分配档案,可通过“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申请查阅 。
2. 学术研究与田野调查
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1930年代的《海南岛民族志》,收录峨蔓渔民服饰与渔具的手绘插图;当代著作《海南海洋文化研究》(2020)对盐田社会功能有深度分析。建议结合口述史访谈,挖掘黎族船工参与解放海南的个体记忆。
3. 数字技术赋能历史再现
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盐丁村古盐田生产流程,通过AI修复1950年代渔业照片,可直观呈现“海洋开发-社会变迁”的因果关系。这种“技术+考据”的方法,将为海洋文明研究提供新范式 。
峨蔓镇的历史,是一部“火山铸基、盐渔为脉、红色铸魂”的开发史诗。从宋代商船云集的古港,到今日智慧渔业与休闲旅游并行的活力小镇,其变迁轨迹揭示了自然禀赋、国家战略与地方文化的复杂互动。保护峨蔓的火山文化基因、激活其生态资源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未来,随着儋洋一体化战略推进,峨蔓镇有望成为海南西部“海洋经济+文化旅游”的标杆范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