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平川听语
这个夏天,古城人气很旺。随着“姑苏早点来”晨经济品牌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在清晨走进姑苏的街头巷尾,逛市集、品早点、打卡体验。火爆的荷花市集,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感受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热闹之余,如何实现城市“烟火气”与“秩序美”的有机统一,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姑苏区以一场从“秩序管控”到“活力服务”的理念转变,推动城市与人之间的共情与共生,交出了一份富有温度的答卷。
01 让“城”与“市”相得益彰
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城”的格局与底蕴,也要有“市”的活力与温度。在姑苏区,一场围绕“市”的有机更新,悄然诠释“城”与“市”的融合之道。
以“姑苏早点来”品牌为牵引,姑苏区推动传统菜市场向“晨经济”综合体转型。改造后的菜场市集不再是单一的交易场所,而是成为集小吃、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既保留了古城的烟火气息,又为姑苏饮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展示窗口。
今年3月,彩香菜市场焕新回归,将位置最佳的一楼全面升级为美食市集,营业额较改造前几乎翻番。7月,朝阳菜场以“朝阳菜市集”的新面貌亮相,在保留菜场核心功能的同时,引入19家特色小吃店铺。生煎、苏式面等苏式传统美食汇聚,迅速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美食地标。
今夏,“荷花市集”引发广泛关注,带动周边街巷客流显著增长,一家苏式汤包店到店客流增长30%。
姑苏区顺势推出《花卉经济发展一年行动计划》《苏南花卉中心提升计划》,将对苏南花卉中心进行整体提升。提升内容不仅着眼于优化交通配套设施,以提升通行便利度,还包括建筑立面创意设计等空间焕新工程,全面提升市场环境形象。旨在持续强化姑苏花卉文化IP影响力,推动花卉经济从“一时热点”向“持续成长”转变。
与此同时,十全街、凤凰街、临顿路、学士街等街区的空间更新与业态提升,进一步激活了文商旅融合的街区生态,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历史风貌与现代商业在此和谐共生,市井生活与文化旅游彼此赋能,逐步构建出“以市兴城、以城带市”的良性循环。
02 让“市”与“人”相互成就
市场的繁荣最终要以人的幸福感为标尺。姑苏区在推进市集改造过程中,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近三年来,像彩香、朝阳这样成功改造提升的菜场市集,不仅让市民在熟悉的味道中找到归属感,也让游客能够更快融入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
更难得的是,这些市集主动降租让利,积极引入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流量小贩”。月泊湾·壹号菜市场引进的韩师傅小吃店,其糯米三角包承载着许多苏州人的童年记忆,此前仅在老巷子里售卖。海棠糕第五代传人陈巧文之前在石路南浩街摆摊好多年,入驻双塔市集后,生意越来越红火,技艺也有了更广阔的传承舞台。
对小贩而言,入驻市集不只是经营空间的升级,更是人生出彩的契机。“鑫震源”从彩香菜市场起步,如今已开出110多家连锁店。同样入驻该市场的“马家快餐”,现在每天可卖出600多份盒饭。
眼下,石路地区更新正加快推进,姑苏区以“社情民意联系日”、“大走访”、商户联盟会议等多种方式,广泛征集居民和商户的意见,让改造更贴民心、更合民意,助力这一老牌商圈焕发新活力。
市场与商户的双向奔赴,既体现了城市的温情,也实现了治理创新、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与个体尊严的多赢格局。
03 让“人”与“城”共情共生
一座理想的城市,必与人民心意相通、彼此成就。姑苏区以温暖的怀抱包容每一位奋斗者,努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而生活于此的人们,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城市建设,用点滴努力汇聚成古城的发展动力。
这个夏天,姑苏区上演着生动的“城人共生”图景:精心打造观前花汇·荷花市集,交通、城管、志愿服务等配套同步升级,不仅让市民游客在诗意与烟火中流连忘返,也为商户营造了更加有序、舒适的经营环境。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设立“清凉驿站”,每晚为代驾小哥等户外工作者送上清凉补给品,体贴入微。
城市用心体察每一个群体的真实需求,不同群体也正以各自的方式回馈这座城。
在“大扫除”专项行动中,居民、商户等群体踊跃参与,共同塑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苏南花卉中心的高级花艺师王亚峰为荷花市集的花农们免费教授扎花技艺,助力荷花增值,做大花卉经济。北寺塔附近的“忆江南”寄存店,十二年来坚持只收5元寄存费,用“踏踏实实服务好每一个人”的信念,默默浸润人心。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正是现代城市文明最动人的图景。当城市俯身倾听、人民挥洒热爱,城与人便在相互理解、彼此滋养中,完成了一场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姑苏发布出品
来源丨区委宣传部 王莉莉
编辑丨可可
点亮+! 马上分享小伙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