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烈士陵园中左权将军塑像。
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是左权县红色地标群的核心。
大型红色歌舞剧《太行奶娘》剧照。
桐峪1941博物馆外观。
图为集红色教育、历史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小镇——桐峪1941小镇。
战地重访
左权县
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一百五十余个党政军等机关先后扎根左权(时称辽),驻扎长达五年,使这里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政治心脏。
历史卡片
左权县
左权县(时称辽县)雄踞太行腹地,为“晋疆锁钥,山西屏障”。
1937年11月15日,八路军第129师在刘伯承、徐向前、张浩率领下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1940年11月8日,八路军总司令部(前方总部)与野战政治部进驻麻田镇武军寺村。同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亦迁至桐峪镇下武村。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150余个党政军等机关先后扎根左权县(时称辽县),驻扎长达五年,使这里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政治心脏。
为纪念左权将军,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2年9月18日将辽县更名为左权县。抗战期间,左权人民毁家纾难、无私奉献,全县年均供应军粮超1000万斤、军鞋10万余双,支前参战2.1万余人次,涌现出杀敌英雄刘二堂、陈炳昌和“子弟兵母亲”陈改改、裴乃秀等一大批英模人物。老区人民以勇敢、善良与正义,为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初秋的太行山,晨雾氤氲,漫山松柏在渐起的凉风中愈显苍郁。
八十多年前,左权将军血洒十字岭,将37岁的生命永远融入了辽县的山河脉络。英雄之名从此镌刻于斯——左权县,在这片他守护过的热土上巍然屹立。
八十多年薪火不熄,左权儿女将红色基因化为开拓的犁铧,勾勒出一幅从血色战场到发展热土的壮阔新图景。
太行烽火聚群英
从左权县城驱车南下,蜿蜒行驶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窗外奇峰耸峙,“百里画廊”一路相随。不多时,抗日重镇麻田便渐渐映入眼帘。
群山环抱之中,一片朴素的院落依山静立——这里正是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你看这地形:四周高山合围,如铜墙铁壁;中间平川坦荡,似天然棋盘,实乃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站在斑驳的石阶前,左权县史志研究室副主任赵晋国遥指苍翠山峦,言语中满是自豪。
“这里曾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策源地、‘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实践区,可谓华北敌后的政治心脏,它也是刘邓大军的诞生地和八路军太行兵工生产核心区,更是军事与工业的重要基地。左权将军在此殉国,更为这片热土铸就了不朽英魂。”随着赵晋国的讲述,一段太行山上的抗战传奇徐徐展开。
1937年11月,八路军第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联合中共冀豫晋省委发动群众,创建太行抗日根据地。短短数年,部队从9000人发展至38万之众。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移驻麻田镇,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华北抗战长达5年。这期间,中共中央北方局、第129师司令部等150余个党政军等机关相继扎根于此,麻田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与文化中心,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延安”。
走进这些承载烽火岁月的院落,狭窄的土炕、斑驳的木桌、锈蚀的油灯……一件件旧物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与坚韧。就在这方寸之间,先辈们指挥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予日寇以沉重打击。
“总部驻扎麻田五年间,开国将帅中就有7位元帅、6位大将、34位上将、62位中将、300多位少将曾在此指挥作战、浴血奋战。而与将士们并肩而立、共同撑起这座钢铁壁垒的,是当时不足十万的左权百姓。”赵晋国目光扫过苍茫群山,语气愈发深沉。
抗战期间,左权人民毁家纾难。全县年供军粮超千万斤、军鞋10万余双,累计支前2.1万余人次,英模辈出。全县伤亡1.2万余人,占当时总人口13%。
太行烽火所淬炼的英雄,既是帷幄之中的将领,更是土地之上的人民。他们共同以热血和生命写就了这段不朽史诗,铸成了中华民族解放的钢铁脊梁。
红色基因励后人
行走在今日的左权,红色基因的传承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在距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约1公里处,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巍然矗立。这座由政府精心打造的占地7.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纪念殿堂,是左权县红色地标群的核心,也是该县国防教育阵地建设的丰硕成果之一。
步入纪念馆,科技与历史在此碰撞。三层展馆内,7个数字化展厅次第展开,声光电的巧妙运用让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似乎触手可及。
“这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烽火岁月里跳动在最可爱的人胸膛中的那颗滚烫的心。”讲解员吕莹在左权将军家书展柜前深情地介绍,冰冷的史料在她手中,化作直抵人心的精神火炬。
在左权县城西关村前街26号,一座清末民初的四合院静默矗立。这里曾是八路军情报站“泰记号”商店。2009年,退休干部王艾甫在此自费创建辽县抗战纪念馆,1.5万件红色藏品浓缩烽火记忆。2013年,该馆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17年,王艾甫将其无偿捐赠政府并免费开放。十余年间,这座从民间情怀升华为公共精神殿堂的场馆,已接待逾80万人次。
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在创新艺术中焕发光彩。以本土抗战故事为原型打造的大型红色歌舞剧《太行奶娘》,巡演足迹遍布13省(区、市),成为传播太行精神的闪亮名片;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则以左权将军家书为魂,巧妙融合左权民歌、小花戏等非遗元素与现代手法,将烽火中的家国深情艺术化呈现,巡演所至,感动万千。
在左权,壮丽太行山水亦是传承课堂。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引数万学子行走创作;十字岭突围战纪念园的巍峨山崖,凝固着血染的忠诚誓言;桐峪1941小镇则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在互动中重生。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阵地建设是根基。”左权县委宣传部部长秦国英表示,全县已构建起以1个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为龙头、4个省级教育基地为支柱、10余个红色场馆为脉络的教育网络。通过打造麻田总部片区、桐峪1941小镇、十字岭纪念园三大核心景区,全力建设山西红色旅游目的地,让每寸山河都成为砥砺初心的鲜活教材。
绿富同兴启新程
硝烟散尽,太行叠翠。
走进桐峪镇桐滩村,青砖灰瓦的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静静矗立。其周围,一座融合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的桐峪1941小镇正焕发勃勃生机。
“有实景演出,有特色美食街,旺季时人气十足!”桐滩村党委书记申亚俊介绍,2022年,依托这一红色旧址,该村精心打造了沉浸式体验项目,并乘势创新推行“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盘活50余处闲置房屋,建成特色民宿集群。
红色研学、艺术写生、旅游观光……沉睡的资源由此盘活。据介绍,自去年5月试运营以来,小镇已引入商铺20余家,直接带动近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桐滩村的精彩嬗变,映照着左权县的奋进足迹。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清凉夏都、红色左权、转型高地、太行强县”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与产业协同并进的新路径。文旅融合奏响激昂的“红绿交响曲”,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桐峪1941小镇、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希望的田野铺就金色致富路,50万亩核桃托起深加工产业链,40万亩连翘筑就“生态连翘之都”,19万只左权黑山羊化身农户增收的“活银行”;工业转型中涌动着澎湃的绿色浪潮,总投资50亿元的乳胶产业园产品扬帆出海,石英砂提纯项目填补华北高端材料空白,而光伏玻璃与抽水蓄能项目的落地,正加速构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格局,为“太行强县”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从红色热土到绿色家园,左权县正以产业为引擎,在巍巍太行间,奋力书写着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
太行浩气传千古
初秋的左权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所惜。吾儿有知,地下亦瞑目矣。”8月19日,在左权烈士陵园左权将军纪念馆,讲解员杨蔚正深情地为参观者讲述这段悼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9年9月,第二野战军部队在途经湖南醴陵时,派员慰问左权母亲。老人家才知道,几十年来日思夜想的小儿子已经为国捐躯7年了。这时,老人家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苦痛,却没有恸哭。她请人代书,撰写此文悼念儿子……听闻详情,参观者无不动容、眼眶湿润。
左权,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员。从留学苏联、转战苏区、参加长征,到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保卫黄崖洞兵工厂,协助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等等,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文韬武略、多谋善断,是我党不可多得的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和优秀指挥员。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历史,不仅有彪炳史册的宏大叙事,也有细微动人的人间烟火。左权将军浩气传千古,他的家国故事同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比如,左权将军唯一的一张全家福,杨蔚介绍,照片拍摄于1940年8月的武乡县砖壁村。当时因为忙于筹划百团大战,无暇顾及妻女,所以安排她们随部队返回延安,临行之前拍下了这张照片。此时怀里的小太北还不满百天。谁料这一别,左权将军再也没见过女儿。
左权将军还给女儿和妻子留下了11封信件,这些家信母亲在去世之前才交给左太北,当时左太北已经42岁了。左太北感慨:“我42岁才读懂父爱,才知道父亲是爱我的。”
赓续
红色小镇里的幸福回响
8月19日,走进左权桐峪1941小镇,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街上。桐滩村村民郝旭芳早早来到培训基地,仔细擦拭着桌椅,迎接今天的游客。“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她的眼角漾开笑意。
小镇纵街项目现场,搅拌机轰鸣,工人们正在做最后阶段的施工。这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小镇,不仅再现了抗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更成为致富增收的强劲引擎。
“老区人民不怕吃苦,就像当年支援八路军一样,要在党的领导下,用双手创造好日子。”村民刘春桃刚结束了《桐峪保卫战》的演出,又匆匆赶往横街的饭店去做服务员。这位桐滩村的文艺骨干如今有了双重身份,每月收入比往年外出打工时多了不少。
小镇自今年1月运营以来,像郝旭芳和刘春桃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已有近百人。他们有的参与沉浸式剧目演出,有的经营特色店铺,有的在民宿做服务员。如今,横街20多家店铺陆续开业,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业态。
更让人欣喜的是,50余处回迁安置房被改造成特色民宿,由第三方统一管理经营,与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桐峪1941博物馆等业态深度融合。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土特产销售、手工制品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悉,待纵街项目完工后,将与横街形成联动运营格局。届时,游客可以参与更多元化的互动体验,村民们也将迎来更多就业机会。这座以1941年历史风貌为基础打造的红色文旅景区,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夜幕降临,小镇渐归宁静,但老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歇。
记者手记
山河如故 人间已新
山风掠过太行松柏,行走于这片烽火淬炼的土地,耳畔是历史的回响,眼前是时代的画卷。
在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斑驳的石阶与简陋的土炕静默如初。站在这里,恍见当年将领运筹帷幄、百姓踊跃支前的身影。最令人震撼的,是当年那不足十万的左权人民,与军队同心共筑钢铁长城的壮举。
红色的记忆并未随岁月褪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纪念馆中,左权将军的家书被深情演绎,令人潸然;数万件实物与档案,肃穆陈列,无声传递着历史的厚重。舞台上,《太行奶娘》《烽火家书》等剧目将左权民歌与现代艺术相融,让革命精神随歌声远扬。实景体验区,桐峪1941小镇以沉浸式场景,带人穿越时空,重回那段峥嵘岁月。
今日左权,新章正谱。连翘遍野,核桃成林,村民在家门口经营民宿,笑容踏实而温暖。文旅融合带来新机,清洁能源稳步推进,这片红土地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亦开辟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临别回望,青山依旧,气象万千。左权的厚重,不仅在于对历史的铭记,更在于对未来的开拓。纪念碑矗立于山河之间,更扎根于百姓生活。这片曾被热血浇灌的土地,正以勤劳与智慧,书写新的希望。
山河如故,人间已新。左权的故事,始于缅怀,归于新生。
(来源:山西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