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会千年遗风
与你相“会”
肇庆学院青年突击队
到四会市开展非遗文化宣传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精神,2025年7月15日至18日,肇庆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组织青年突击队到四会开展“四会千年遗风与你相‘会’”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
活动中,四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实践团还与四会市融媒体中心、四会市文化馆以及博物馆携手合作,围绕四会非遗这一主题,从年轻人独特的视角出发,拍摄制作了一部“特种兵”文旅宣传片。该宣传片全方位展示了四会市丰富的文旅资源和迷人的非遗魅力,为推动四会市文旅产业发展和非遗传承保护贡献了青春力量 。
四会文旅“特种兵”宣传片
先睹为快!
△策划:江洁莹、卢 咏、杨 琼
指导老师:刘思慧、张 琼
编剧:周惠怡
摄制:林 俊、练永悦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四会市文化馆、四会市博物馆、
四会市非遗中心、肇庆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联合出品
非遗宣传实践
宣传片以“虚实交织的非遗探索”为核心,通过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饰演的四会博物馆志愿者A的奇幻梦境,串联四会非遗场景。影片打破传统宣传刻板印象,以活泼视角消解传统技艺距离感,借天光墟直播、竖写书信等细节平衡历史厚重与生活气息,并以四会民歌为听觉线索,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活力与新生。
影片开篇,志愿者A在博物馆因疲惫小憩,胸前家传玉佩化作精灵“小玉”,带他闯入非遗奇幻梦。两人先后探访7号美术馆、天光墟玉器市场,再走进古法造纸研学基地与工厂——A为小玉讲解南宋传承的竹纸工艺,小玉则用亲手造的纸写下家书。
恰在此时,四会民歌悠扬响起,歌声将A从梦境中唤醒。幻境渐散,亲身感受非遗魅力的渴望愈发强烈,他决心踏上一场真实的非遗探索之旅,并向镜头前的观众热情邀约:“Welcome to Sihui!”(欢迎大家来四会!)
四会非遗项目介绍
四会玉雕
四会是“中国玉器之乡”,玉雕技艺传承百年,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四会玉雕作品题材广泛、技艺精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无一不精。具有“精、新、巧、韵”四大特色,主要包括选材、立意、设计、画玉、雕刻、成品、打磨、抛光等工序。
目前,四会拥有珠宝玉器加工企业、作坊(含镶嵌)约2000多家,年加工翡翠玉璞1万多吨,玉器经营户约3.3万户,玉器电商达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产品畅销海内外,其中玉器挂件和饰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翡翠玉器摆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作为四会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会玉雕发展势头向好。加之市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扶持等举措助力产业,未来四会玉器的生产、批发与销售将会越来越红火。
古法造纸
四会古法造纸术主要分布在四会市贞山街道邓村,素有“中国古法造纸活化石”的美称。邓村的造纸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当时大批中原人士南迁,在此定居,带来了造纸技术。他们利用当地盛产竹子、水源丰富等有利条件,沿袭蔡伦古法造纸术生产竹纸,与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术基本一致,即经过砍竹、挞竹、醃制、碎竹、舂竹、打浆、榨纸、松纸、晒纸、包装等二十几道工序。此技术世代相传,延续至今400余年。因邓村属四会,故生产的竹纸被称为“会纸”。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会古法造纸既传承了中国古代造纸术,又独具地方特色,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精神,而且是对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鲜活教材。
如今,依托造纸衍生的附加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2024年开业的纸言纸语非遗主题民宿,是广东省首家将古法造纸非遗技艺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民宿,游客也能到周边的古法造纸体验工场观摩造纸过程,亲自下场抄纸,感受造纸术的魅力,通过“非遗+工坊”“非遗+旅游”“非遗+民宿”“非遗+文创”等“非遗+”多元业态模式,将传统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效对接,提升了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
四会民歌
在四会有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耕耘劳作时传唱民歌的习俗,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了农童在耕耤礼上唱《耕耤歌》,以及新娘和女伴在婚礼前唱《啼哭歌》的习俗。四会民歌的发展和这些习俗的传承关系密切。四会民歌分为原住民民歌、客家山歌情歌、绥江船歌三大类,使用粤语、广府方言、客家话等语言。其中原住民民歌又分礼俗歌、啼哭歌、劳动歌、儿歌等,唱词通俗易懂、节奏自由。客家山歌情歌定调较高,语言朴素而又风趣,两人对唱或多人唱和,以抒发胸中畅意,后被命名为“元龙调”。绥江船歌又称号子,为四会境内的绥江、西江、北江、龙江船夫、渔民传唱的民歌,包括数板号子、路程号子、拼命号子等,表达了船夫们不畏艰险、激流勇进的拼搏精神。四会民歌以“口传心授、“上辈传下辈”的方式代代传承。
近年,民间歌手创编了不少佳作,在省、市文艺舞台、赛场上频频亮相,让四会民歌焕发生命活力。四会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旋律优美,便于流传,且富有岭南音乐的特点和本土文化的内涵,是岭南文化宝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会民歌古来有之,是人们生产生活当中鼓舞士气、倾诉情感、激励奋进、交流情谊的表达形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需要我们去研究、发掘、弘扬。
贞仙诞
贞仙诞是流传在岭南地区古老的民俗活动,从唐代开始,延续了1300多年,在粤中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贞仙诞辰,吸引超过10万市民游客参与巡游活动,了解民俗知识,场面热闹非凡。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唐贞元十七年秋重九,广正山下松甫铺有女子文氏得道成仙,誉为“贞仙”,广正山易名为“贞山”。贞仙为民造福,庇佑乡民,立下显赫功绩,受圣恩,清同治二年,文氏被敕封为“惠泽”尊号。从唐宋以来,四会民间和官府均有举办九月初九“贞仙诞”活动,除本地乡民外,两广及港澳同胞,乃至海外华人信众均齐聚贞山,共贺神诞。祭典主要包括:贞仙升座、贞仙出巡、敬献三牲鲜花、诵读祭文祝文、祈福种福、八仙贺诞、万人上香敬拜等仪式。文氏贞仙是中国妇女贞风亮节、勤劳俭朴、孝敬翁姑的典范,贞仙诞弘扬了贞仙勤劳、善良、忠贞、敬老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贞仙诞民俗活动融入旅游消费场景中,逐渐呈现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以此为契机充分展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成果,展现四会非遗的历史文化魅力,有效带动了我市重阳前后良好的消费氛围,塑造消费场景,凝聚消费力量,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对外交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塑造四会文旅品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丨四会市文化馆
欢迎投稿
HOT NEWS
如你有与四会有关的新鲜热门新闻线索,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四会发布邮箱(sihuifabu@163.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图文或短视频,稿末请注明作者姓名和电话,优秀作品将有机会登上四会发布!
竭诚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四会发布会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温馨提示:四会发布每天与你分享民声,每天推送热门、权威的信息,让你及时掌握四会最新动态。但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看到四会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四会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