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偃师唐武则天升仙太子庙碑
张桂守
升仙太子庙碑,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府南村缑山之巅,是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传说中得道升仙之地。该庙始建于唐代,由武则天于圣历二年(699年)亲撰碑文并书丹,现存碑文记录了太子晋的生平及武则天封禅途中的所见所感,兼具历史与文学价值。

升仙太子庙
太子晋相传生于公元前565年,为周灵王姬泄心之子。他自幼好道,常吹笙作凤鸣声,传说于七月七日在缑山乘白鹤升仙。武则天封禅嵩山时,因见庙宇破败,遂命重建并改称“升仙太子庙”,同时立碑纪念。

升仙太子之碑亭
升仙太子之碑,大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东都洛阳去登封封禅时撰写“升仙太子之碑”,六月,刻立碑文。

升仙太子之碑 碑文
升仙太子之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唐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

飞白书碑额
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写,笔画中丝丝露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鸟形六字中隐藏十只小鸟造型,集中在“升仙”二字,其中“仙”字含四只,体现唐代装饰书法的巅峰。

升仙太子碑碑刻 书法作品
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升仙太子之碑,由碑额、标题、序、铭、上款、下款,六部分组成,武则天撰文书写,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武则天的飞白书,于点画落笔处,形成了鸟头状修饰,具有女性注重装饰美的特征,表现出了太子晋驾鹤升仙的飘逸之态,是研究飞白装饰书体的真实素材。升仙太子之碑,碑文,内容丰富,典故林立,显示了女皇武则天的才能,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天下女子第一书”,彰显著这位女皇的雄才大略,书法神韵。她开草书刊碑之先河,敢于标新立异,不失为女书之精品。
启功先生在其《论诗绝句》中称《升仙太子之碑》:“草字书碑,前所未有。”纵观中国历史长河,书碑之事向来被视为庄重严肃的工作,女性从不许登此“大雅之堂”。独有女皇武则天,以超人的胆识打破了历史传统,开女性书碑之先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