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穿城,运河绕城,太湖映城。这片“江河湖海交响、平原水网纵横”的土地上,既沉淀着六朝古都的千年文脉,也奔涌着长三角的现代活力,更藏着一份“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它不追求千篇一律的统一,却让每一种特色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
江苏对文化的兼容,是“一城一韵”的共生共荣。这里没有“统一的江苏文化”,只有苏州吴文化的婉约,如园林、昆曲、评弹;南京金陵文化的厚重,如明城墙、夫子庙、民国建筑;扬州淮扬文化的雅致如瘦西湖、淮扬菜、漆器,徐州楚汉文化的雄浑,如汉墓、兵马俑、伏羊节。哪怕是相邻的城市,方言、习俗各有不同,却从无“谁更正宗”的争执,反而共同撑起“江苏文脉半天下”的美誉,外来者既能在苏州听评弹品碧螺春,也能在徐州吃地锅鸡喝辣汤,每一种文化都被尊重,每一种体验都不被排斥。
江苏对发展的包容,是“各展所长”的协同共进。它打破了“资源集中于一地”的惯性,没有让苏南的光芒掩盖苏中、苏北的潜力——苏南以苏州工业园、无锡物联网、常州智能制造领跑高端产业;苏中靠南通家纺、泰州医药、扬州文旅打造特色标杆;苏北凭徐州重工业、盐城新能源、连云港港口经济实现赶超。政策上既有“苏南引领”的支持,也有“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帮扶,无论是千亿级大企业,还是街角的“专精特新”小厂,都能拿到平等的政策红利,真正实现“每片土地都有机会发光”。
江苏对饮食的包容,是“百味共生”的温柔体谅。它从没有“地域口味优越感”:苏南偏爱甜润的松鼠桂鱼、桂花糖芋苗,苏北钟情醇厚的地锅鸡、羊方藏鱼,苏中讲究清鲜的扬州炒饭、盐水鸭,但在江苏的餐桌上,甜的、咸的、辣的、鲜的从不对立。你可以在南京的早餐摊同时看到卖甜豆浆和咸豆浆,在苏州的餐馆点一份淮扬菜的大煮干丝配徐州的辣炒花蛤,甚至外来的川菜、粤菜、西北面食,也能在这里开出长红的门店。江苏人常说“适口者珍”,从不会因别人的口味和自己不同而指责,只会笑着说“下次带你尝尝我家乡的味儿”。
江苏对人才的包容,是“不拘一格”的务实偏爱。它不唯“名校光环”论英雄:既用“姑苏人才计划”“南京紫金山英才计划”引进顶尖科研团队,也靠“技能人才新政”如补贴、职称倾斜、安居保障等,留住车间里的工匠、流水线上的技师。在江苏,名校博士能在科创走廊找到实验室,经验丰富的月嫂能靠“家政人才认证”获得高收入,从基层摸爬滚打的创业者能拿到低息贷款——这份“不管你从哪里来,有本事就有舞台”的务实,让江苏常年稳居全国人口净流入前列,越来越多人在这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归属感。
江苏就像一座“水韵兼容之城”:运河的慢,装得下老茶馆的评弹声;长江的快,容得下自贸区的集装箱;太湖的柔,盛得下游客的欢声笑语;黄海的阔,载得起港口的远洋梦想。在这里,老城墙与摩天楼并肩,甜汤圆与肉包子同桌,大学生与老工匠同获尊重。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和而不同”,让无数人带着期待而来,带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留下。如今的江苏,仍在以水的柔性包容万物,续写着“来了就是江苏人”的故事,朝着“既有烟火气,又有诗远方”的未来稳步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