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境内,赣江西岸的风光如展开的卷轴,芦苇荡、蓼子花海、乌桕树红叶分季节呈现,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汪山土库、厚田沙漠等旅游资源丰富,沿线道路和圩堤更是承担南来北往的交通运输和防汛需求。
记者近日获悉,我市启动赣江西岸沿江旅游通道建设,在不破坏原有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基础,进一步提升防洪抗洪能力、串联沿线景区、方便周边群众出行。
赣江西岸沿江旅游通道由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周边旅游公路项目、生米—丰城段赣江堤顶公路应急保通工程、樵舍至铁河闸段堤顶公路项目以及乌沙河口绿道联通工程等多个项目共同构成,纵向外延于主城区南北。
提升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交通便利度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周边旅游公路项目建成后,市民前往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将有更多的交通选择。项目分为S509向西延伸连通昌九大道、紫金大道,向北延伸连通三角联圩堤顶路、赣西联圩沿生态红线边缘,向西北延伸连通三角联圩堤顶路三个子项目,路线总长25.7公里,涉及南昌市和九江市地界范围,其中南昌市负责15.67公里,按四级公路双向两车道标准建设,全线采用沥青路面。
当前该项目已经完成现场初勘,并确定了项目涉及多座桥梁的桥型和桥位的布置方案,当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批复,计划今年10月份开工建设。
项目建设完成后,相比于原先道路,将进一步提升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游客出行的便利程度,缩短多个景点之间来往的时间,为“一核一带两翼·一湖两屏五田”空间格局建设打下基础,推进交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生米—丰城段赣江堤顶公路应急保通工程开工
生米—丰城段赣江堤顶公路应急保通工程位于我市赣江西岸的南部。项目建成后,将串联空港新城樵舍片区及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节点,成为来往民众交通出行、旅游观景和区域防汛应急、生态修复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悉,项目路线总长24.599公里,起于赣江南大道与科创大街交叉口处,总体由北向南布设,终于与丰城市交界处,主要建设内容为优化调整路线平、纵断面线形,对路面进行拓宽改造,同时将做好路基完善、边坡防护、涵洞工程、交通工程、平面交叉等施工内容。
聚焦群众期盼和防汛应急需求,南昌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高效完成工程开工前期事项,当前项目已全面开工,全体参建人员协同作战、连续攻坚,截至目前,已完成清表超9.4万平方米,借土填方超1.7万立方米,多项控制性节点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力争今年国庆节前完成项目的主体建设。
促进杨家湖等片区发展
在规划设计图中,赣江西岸沿江旅游通道项目中的樵舍至铁河闸段堤顶公路项目线路最长,路线总体由南向北,起于龙达港综合码头与杨家湖街交叉口,经南昌经开区赣江西侧圩堤、樵舍村、新昌电厂江边码头、赣西联圩、赣江主支枢纽(象山枢纽),终于铁河闸,全长33.5公里。
樵舍至铁河闸段堤顶公路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交通韧性、经济发展活力和地区形象,其作为堤顶公路段的建设也能为赣江流域的防汛应急打下基础,为樵舍片区乃至南昌经开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该项目预计于9月底正式开工。
根据相关部署,赣江西岸沿江旅游通道项目将强化与紫金大道、金山大道等横向主干道路的衔接,并进一步推动道路向北延伸,实现道路与环鄱阳湖堤顶公路应急保通工程、永修县吴城镇等相连,提升风景名胜可达性,强化农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防洪防汛调度效率,持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防洪体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