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去简阳时,遇到两位退休姐妹在公交车上问路,到石桥在哪里转车。本地人热情地导航后,一大叔又随口多说了两句,石桥有什么耍头,一副不必去的表情。
有没有可能,对本地人而言,旧旧的老房子住起来确实不那么舒心。繁华褪去的石桥,其失落还是少为外人所知为好。但从古镇爱好者的角度出发,仅凭石桥商业化不严重、有资格老街这一点,就足矣。
退休姐妹不听劝,依然要去石桥。每次去了别的古镇老街后,总有人让我去石桥走走看看。我听劝,也去了,并庆幸自己再一次没抵挡住资格原生态老街的诱惑。
果然,石桥是个宝藏的地方,宝藏到很多百年老巷子在地图上并未标注。在老茶馆门口稍作停留,老辈子三言两语便能道出石桥以前多么了不得。
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简阳最繁华、最热闹、最中心的地方,是石桥。成百上千的商船在江面上挤得“嘎嘎”响,石桥大小码头上挤满卸货的小工。镇上集中了两三百家商号、字号,上百家茶馆。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银行、钱庄竟然有十二座之多。
千里沱江之上,一共有四大古镇。盐业发达的自贡占了三个,包括牛佛古镇、艾叶古镇、狮市古镇。剩下一个,正是简阳的石桥古镇。
成都人多半想不到,石桥曾经也有发达的盐业。甚至,石桥的火井湾还打出过天然气。名气不如成都周边成熟的古镇,但石桥的江湖地位和底蕴,深不可测。
从初级的幺店子发展为大场、古镇,石桥的兴盛,离不开清朝时期沱江水运的发达和优良的地理位置。河道刚好在此处呈现出“几”字型。因弯道的存在,水速减缓,更有利于商船从石桥靠岸。
现在去石桥,不用坐船,也无船可坐。沿着沱江右岸的老成渝公路到石桥,是最常见的方式,依次会经过石桥汽车站、龙门市场等场镇的核心公共场所。
另辟蹊径反向操作,从沱江左岸过雄州大桥,再在路口左转,顺着天慧凯颂广场背后的一条下坡路,也可进入石桥。巧了,下坡路的尽头,正是当今石桥最具人气的简阳酒厂博物馆和石桥苍蝇馆。
简阳酒厂博物馆
在老厂房里打资格清香白酒
和石桥的百年历史相比,可追溯自20世纪50年代的简阳酒厂只能算年轻人。老式厂房内,既是生产车间,也是民间博物馆。
里面除了展出酿酒工具、钱币、票据等各类历史民俗物品外,最醒目的,是密密麻麻的酒坛子。再往里一瞧,光着膀子的师傅竟然在现场酿酒。一钉一耙的翻动下,酒香被搅得满屋都是。
老味道和老牌匾,是酒厂勾起简阳人情感记忆的法宝。熟客总是话不多说地来上五斤,打酒的师傅一句“以前剑南春都要从简阳酒厂拿酒”,满是对简阳酒厂真材实料、品质高的自豪。
曾经的简阳酒厂,一度是石桥镇当之无愧的大厂。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顶峰时期,简阳酒厂有218人,厂房建筑面积多达14132平方,为职工修建的宿舍还有2800多平方。
时过境迁,简阳酒厂辉煌不再。庆幸的是,酒厂的老员工将酒厂接了下来,并在此开辟为博物馆,依然用传统方式制作简阳白酒。酒香,依然对喜欢喝老白酒的哥老倌的胃口。
在简阳酒厂博物馆打酒,是主要任务,但又不限于酒。它更像是一个石桥老味道的集纳之地,柜台上的石桥挂面、三星米花糖等,现在不多见,都令石桥人无比亲切。
以前只知道中江挂面远近闻名,“细如蚕丝、色泽如玉、青葱浮面、香气扑鼻、口感顺滑”的简阳石桥挂面水平也很高。上世纪,石桥面还曾进入人民大会堂,成为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之一。
石桥苍蝇馆
石桥人也排不上队的大饭店
“简州包子石桥面,要吃麻花草池堰”,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简阳多地的经典物产。现在去石桥,不光要买挂面,喝野狗羊肉汤,更要吃石桥苍蝇馆。
石桥苍蝇馆开了40多年,如今石桥最火的店,没有之一。李伯清等巴蜀笑星来吃过。去天府国际机场赶飞机之前,外地游客也会专门来吃。
还没走拢,灶台和灶台面前的新街上已缭绕着香浓的油烟,其只属于场镇的粗犷风格,率先给人小小的震撼。
中午12点,已经算来晚了。街沿上坐满了人,楼房里在推杯换盏。穿进大门,老厂房里不相识的人硬是凑在一起,将苍蝇馆子吃成了百人坝坝宴。场面过于热闹,就差共同举杯。
见缝插针,先找好座位再点餐。想吃炒菜,“至少要等一个半小时。”点餐的姐劝你先去老街上逛逛,等过了高峰再过来,听进去你就亏了。“要一个肝腰合炒。”“肝腰合炒啊,可能怕是不够了。”
担心想吃的菜卖光,要么一直守着,再久都得等。要么按本地人的经验,11点就去排起、点起。石桥苍蝇馆子的生意实在太好,顾客眼巴巴守着,两位光头大厨在火光滔天的灶台上忙得不可开交,也根本炒不赢。
等不住,饿惨了,只有先端些拌菜、虎皮青椒等凉菜垫吧垫吧。走到桌台边,口水就咽了又咽。拌鸡红油的色泽未免过于红亮,虎皮海椒的色泽未免过于匀称,上面的姜粒多到像是不要钱,肯定好吃。
视觉和嗅觉的氛围拉满,感官被无限放大,这顿饭想不香都难。终于,期待之中,火爆肥肠隆重登场,分量很足,一份相当于城里的两份。
来石桥苍蝇馆,主要吃的就是一个氛围和实惠。火爆肥肠的水平属于中等稍微偏上,肥肠打理得很干净,Q弹不腥。提个建议,泡椒、大蒜等配料单吃味道都对,但各调料和食材还可以融合得更好、形成更统一的风味。
石桥苍蝇馆子的生意并非一直如此红火。其原本在酒厂旁边、石桥新街的更下面,也就是天慧用铁门挡起来的区域里。规模比现在要小不少。拆迁后,苍蝇馆租下厂房将之变为餐馆,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吃完苍蝇馆,正适合漫步老街消食,在街巷中勾勒出石桥大致的轮廓。主要的街道有两条,一条是新街,一条是中山街以及相贯通的和平街。前者地势更高,后者地势偏低。两者的走势大体和沱江一致。
新街如今看起来也并不那么新。百年前的川西民居和五六十年前的家属楼相互夹杂。除了卫生院的家属院儿,还有多座属于军产的大院。
昔日,从成都经公路进入藏区,石桥是重要的途经地,戍边官兵常在简阳石桥修养、补给。随着时代发展,进藏方式的多样,石桥的此类大院的重要性也随之减弱。
当路过新街上的龙门市场,又是一顿好奇,怎么叫这个名字。一问,弄清楚了。清咸丰年间的《重修简州志》记载,石桥因“州北七里一名双凤桥,一名回龙桥”而得名。
双凤桥也叫上回龙桥,有两个孔,原本就在龙门市场门口。上世纪70年代,上回龙桥桥面断裂,才改建为钢筋水泥的平板桥。
既然有上,自然有下。逛石桥古镇,很多游客打卡的石桥,正是民权街和中山街之间的下回龙桥。石桥看起来古香古色,其实也不完全是清朝时期的石桥。1956年,洪水冲毁一侧桥基,后改为如今看到的模样。
从新街来到下回龙桥的方式有很多,数条短小精干的巷子可将人往石桥最老的老街带。更靠近石桥苍蝇馆的大码头街是一条,稍不注意便会错过。顺着栏杆和台阶而下,才能在老房子的门牌上发现此街的街名。
说是街,其尺度窄得更像巷子,仅可供行人和二轮车通行。昔日,一定有众多贩夫走卒频繁穿梭于巷道路中。眼下,多为老人居住在此,整理着刚刚收获的花生等作物。
水运发达的石桥,曾经至少有九个码头。码头沿着沱江分布,临河一侧的民居建筑,多为吊脚楼。一楼可供旅馆、商户经营,二楼,则属于自家居住、更为私密的空间。
起初,大码头街一侧的中山街很是逼仄,直到过了海潮寺街相交的路口,中山街才变得宽阔。其可通汽车的尺度,显示出昔日石桥大场的富庶。
海潮寺街很有意思,原本这里是有一座海潮寺。现只剩下一个街名。至少在两三百年前的清朝时期,海潮寺便存在于石桥。
相传,修建海潮寺是为了保佑当地不被水淹,里面供奉的长老和尚,吃的河里的广耳石,烧的是自己的脚杆。
石桥的四神庙也曾在海潮寺内。四神庙供奉的四位神明在现实中都有对应,为的是纪念四位从自贡来的、分别姓艾、谭、惠、孟四的盐工。
要说石桥老街的精美程度,算不上多么精美。中山街、和平街等老街上,现存的建筑以穿斗式民居建筑为主,每一座至少有100多年历史。
老一代的石桥人仍在老房子里辛勤的生活。红砖石所垒成地基,上面是轻量化的木材,无不显示出当地人因地制宜,为防止屋子被洪水冲毁、浸泡所做的努力。
老街虽老,家门口一处又一处的盆栽绿植,装点出老街的温柔和活力。居民就在大街上给狗洗澡,和相熟的人打声招呼,“好久没看到,这次回来,又呆好久喃。”
老街上,具有典型风格特征、保存较好的民居古建,均已挂牌保护。石桥街道62—64号的穿茶铺是其中一例。
茶馆的门口摆了两棵长势喜人的二荆条,屋主是60多岁的周大爷,直言二荆条只图好看,不图吃。偷摘的人吃过,“都说苦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大爷的爷爷就在这间茶馆里卖茶、经营旅馆。看起来其貌不扬,这间茶馆在旧社会时却是相当有名。
原来大爷的爷爷是军官,曾在成都参加过打金章的比赛。行伍出身的人,都偏爱到周家的茶馆捧场。
周大爷本人也颇具传奇色彩,本身没什么文化,却因几年前在石桥种出一块有两三百斤的红薯而上过新闻,被称为“红薯王”。周大爷的红薯上过农博会,农科院的专家也来请教过。核心技术,他至今也不肯透露。
千回百转,昔日老街上的各大商号、竹器社、木器社等逐渐式微,但茶馆,一直都是被需要的。随便走进一家,总能在老人们的叙述中,听到又惊又喜的石桥龙门阵。
像成都周边所有的古镇、老街一样,石桥的兴盛也离不开清朝“湖广填四川”时期移民的扎根。福建街、陕西街和陕西街等街名,均为移民在石桥留下的印迹。
昔日,福建街上有福建会馆,里面供奉妈祖。江西街的江西会馆又被称为万寿宫。而陕西街的陕西会馆,也是武圣宫、关帝庙的所在之处。
从福建街经过石桥中学,再进入陕西街,一座保存至今、品相不太完好的陕西会馆出现在眼前。陕西会馆距今有200多年,保存下来的部分为门面和戏台。
透过陕西会馆高大的封火墙和精美的檐角窗格,可以想象,鼎盛时期的石桥,有超过20余座类似的宫庙,那是何等的气派。
目前,石桥最精美的古建属于和平街上的章家祠堂。章家祠堂也始建于清朝,据说是因为章家从事山货行业发了迹修建的。
祠堂四面皆有烽火墙,大门很是气派。进入这座五进四院落的超级院落,内部更是考究。除了传统的木结构,石拱门和柱子等,还有明显的西洋风。就像石桥很多的民居古建一样,章家祠堂里面至今生活有普通居民。
江西街上,最大的看点在于尽头有一处下栅子城门。城门为石砌拱顶,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本石桥一共有四座类似的城门,现整个简阳仅存这一座。
穿梭江西街的巷子里,你总能发现不少传统糕点铺的踪迹。1940年,以糕点糖果出名的成都中国国货公司宝元蓉在石桥设立有分公司,彼时便开始生产西式的面包和蛋糕。
总之,因航运、码头的发达,造就了石桥过往商品贸易的兴盛,是名副其实的“小汉口”“小成都”。随着公路、铁路取代水运,石桥又逐渐沉寂。
公路是1933年通车的老成渝公路,分两部分完工。其中的成简马路率先于1925年动工,其终点正好是在简阳的石桥。两年后,渝简马路开工,从重庆修到简阳石桥。
成渝铁路在1952年通车,同期建成的石桥火车站一度是简阳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石桥火车站至今仍在运转,只是不再上下客,几乎完全成为货运站。车站附近的蓝花楹,估计是简阳最老最大的蓝花楹。
因公路、火车站的修建,石桥镇上的交通路,一时间集中了多座大厂。工业从此和这片土地产生更为紧密的关系。墙上依然悬挂的厂名是对那一段时间的见证。
石桥的老故事、老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在未完全商业化前,你不妨也来打捞打捞。有些话,只能是石桥老辈子当面给你说。
来源“成都Big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