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陈 晔 赵晶晶
暑期以来,红色旅游亮点频现,特别是《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等抗战主题电影热映,吸引游客到电影拍摄地及抗战纪念地参观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大众追寻红色足迹的热情。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自7月下旬以来,暑期红色旅游目的地及相关旅游线路的搜索热度快速上升,北京、陕西、江西等传统红色旅游目的地热度居前,红色旅游纪念馆迎来了游客参观热潮。《南京照相馆》核心拍摄地上海影视乐园(车墩影视基地)7月的搜索热度环比上涨80%。
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2004—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大力促进红色旅游发展,不仅实现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发挥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作用,也推动了红色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红色旅游业态升级、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良好发展之势。红色旅游从小到大、由弱渐强,逐步明晰了高质量发展路径。
首先,红色旅游从资源驱动迈向内容和创新驱动,游客体验日益丰富。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初期资源开发的深度不足,主要以博物馆陈列为主,产品开发比较简单化、程式化,多以红色教育为目的进行展示、陈列和讲解,体验性、互动性不足,现代感不强,难以适应当代消费取向和审美。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越来越重视守正创新,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和精神内涵,创新展现形式、传播渠道,推动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激发游客情感认同。例如,江苏常熟沙家浜景区的实景剧《暗战·沙家浜》,融合歌舞、打斗、光影、雾森等,以丰富的场景和内容创意,为游客呈现历史故事,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民鱼水情传递给每一位游客。同时,景区还设有“万物游戏”激光秀等数字化互动场景,极大丰富了游客体验。借助场景叙事、创意故事、参与互动和虚拟技术等多种创新方式,红色旅游给游客带来了形式多元、内容丰富、沉浸感强的旅游体验。
其次,红色旅游从财政依赖转向多种经营模式,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早期,我国红色旅游景区曾存在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经济收益来源单一,经营模式单调,产业化程度不高。而当前我国红色旅游不断探索出发展新模式。例如,江西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依托当地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集休闲、度假、会议、学习等为一体的红色休闲度假区,促进当地旅游业持续繁荣;韶山则推出了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改编本地的红色歌谣和戏曲等,将红色文化融入戏剧创作,再结合现代科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演出产品。目前,红色旅游以专业力量和专业化运营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业态形式更加多元,产品和服务得到系统升级,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更大带动作用。
再次,红色旅游从单一产业转向多元融合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并编制的行业标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发布并实施,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红色旅游逐步跳出了“小旅游”的视野,与观光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研学旅游、影视旅游、休闲度假等业态相结合,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体、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复合型旅游产业链。例如,江西永新县深入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融合发展,“三湾人家”民宿村落在红色旅游带动下繁荣发展,有效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三湾改编”旧址的红色研学吸引了大量学生,在教官带领下开展了“穿越雷阵”“野外生存”等特色体验活动。湖南连续多年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节,以节庆方式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区域性红色旅游品牌。红色节庆带动了当地会议会展、娱乐、购物、餐饮等产业发展,同时也为农产品销售和加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红色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多元融合,汇聚了新的发展动能、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了综合性旅游产业集群,极大拓展了产业边界。
最后,我国红色旅游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各地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将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融入到大众生活之中,从《南京照相馆》等电影上映到抗战题材纪念场馆的参观热潮,从学校等各类机构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到亲子家庭自发赴红色旅游景点参观,从重温历史到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红色旅游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更具感染力,并深度融入社会生活肌理,成为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鲜活实践。
总之,从产品到市场,从内容到创意,我国红色旅游正从不同维度发力,不断升级迭代,朝着高质量方向迈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