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三角洲的密布水网中,有一条古老的河道静静流淌,它见证着千年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
每当晨曦微露,蔡港河上的石栏还沾染着露水,河面上氤氲的水汽仿佛还带着宋代船工的号子声,让人不觉恍惚,时光在这里似乎从未走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
流水潺潺,岁月悠悠。在蔡港河温柔的臂弯里,一个名为“蔡港”的古老村落已静静伫立了千年。
《宋志全境图》
根据史书记载,昔日“蔡港市”的位置,大致位于如今的闸上村与朱家宕村交界及周边一带。
早在宋代,这里已是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的重要集市,明嘉靖年间所编《江阴县志》中刊载的《宋志全境图》,更是清晰勾勒出它曾经的兴盛与熙攘。
时光流转,昔日的繁华市集逐渐演变为烟火气十足的现代村镇。
如今的闸上村,不仅承载着悠远的历史记忆,更有着丰富的美食,软糯可口的团子、香气四溢的卤菜、鲜美醇厚的羊肉……一道道地道风味,依旧飘香于街巷之间,延续着这片土地温暖而浓厚的人间烟火气。
唐宋时期,蔡港河便是江南一条重要的通江北行水道,自腹地蜿蜒数十里,汇入长江。河道以东横河为界,自然分为南北两段,当地人称南蔡港和北蔡港。
河面宽阔处达二十余米,窄处也有十余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杨柳依依,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水乡画卷。
这条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水道,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古代,它是连接城乡的交通要道,运送着粮食、布匹、陶瓷等物资,也传播着各地的方言、戏曲、工艺。
图片由AI生成
蔡港与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之间,有着一段深厚的历史渊源。当年郑和船队自南京出长江,由此经过,他见岸边龙王庙破旧,便出资重修,祈佑航程平安。如今,蔡港河边还竖立着郑和的雕像。
横跨在蔡港河上的蔡港桥,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人们习惯称它为“北新桥”。青石苍苍,流水泱泱,历经近五百载风雨,它依然以一道清瘦而坚韧的弧线,连接着张家港的过去与现在。
整座桥采用青石结构,以联锁式设计砌筑而成。石材苍古,质地沉厚。石板斑驳层叠,石阶微凹有光,石缝间偶见苔痕,在日光与水影之间泛着澹澹青灰。
北新桥桥额左右两侧各嵌有两只表情各异的龙兽石雕——蚣蝮。民间传说龙有九子,九子各不同,老六蚣蝮水性极好,嘴大肚膨,能够吞江吐雨,调节江河水量,所以北新桥又被称为“环龙桥”。
虽历经风蚀水浸,桥体曾损,龙首斑驳,甚至在岁月的侵蚀中一度陷塌,但在2007年的精心修复后,这座明代遗构重获风骨。蚣蝮重镇桥额,依然吞吐江河,以龙子之威守望一方水土。
五百年间,多少步履曾踏过这二十一阶石级,有读书人的衣袂飘风,有乡民挑担吆喝而过,有孩童嬉笑奔跑,如今更有寻古访幽的旅人驻足凝望。桥下蔡港水奔流不息,倒映过明月清风,也见证着两岸绿树渐成荫。
岁岁年年,古桥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流水与时光中缄默无言,却已将无数个春秋尽收眼底。
来源:苏州发布
编辑:釉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