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为基 演出为翼 研学为桥
山海关区文旅融合打造长城旅游金名片
8月7日,雨后的老龙头景区内,长城、大海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王金磊摄
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景区瑞莲阁公园内,沉浸式国风主题夜游演出活动《身向榆关那畔行》正在上演。赵鑫摄
“在旅游旺季,观众数量持续攀升,我们的演出场次从每日3场增至5场。”8月14日,大型室内史诗演出《长城》项目经理姚春玉说,演出向观众展现了山海关这座天下第一关的独特风情,赢得游客和市民广泛好评。
今年,山海关区以旅游业为先导,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特色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古城业态。山海关景区不仅连续3个月跻身全国5A级旅游景区品牌传播力前50强,还包揽了秦皇岛旅游人气、收藏与热销榜冠军。
长城遗产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
秦皇岛是长城文化资源大市,223.1公里明长城贯穿全境,山海关区则以天下第一关及老龙头闻名于世。
“山海关区长城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让我感觉这些景区有了新活力。”来自北京的游客刘洪涛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更多长城爱好者把目光聚集到山海关。
在文旅融合进程中,山海关区始终将长城保护放在首位。2019年以来,该区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投入文物保护资金超7700万元,完成关城北至旱门关段长城保护维修等8项重点工程,推动山海关长城的预防性科技保护。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巡查等,实时掌握长城保存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安全隐患。
今年,山海关区计划投入上千万元实施北翼城遗址保护等5项工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效果,推动文物治理模式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数据型转变,提升文物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长城遗产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成锁说,在村子北侧,有北翼城城门遗址和腰铺九号敌台,这两处经过重新修复的长城景观已成为长城旅游的新打卡点。
北营子村曾是山海关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北翼城,向北可到角山长城,向南可达天下第一关和老龙头。
北营子村抓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整合村内闲置房源,打造“长城人家”特色文化主题民宿8家,建设农家乐4家,带动村民致富。
在发展初期,村民有顾虑,李成锁就带头翻盖自家的房子开民宿。眼见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村民们建民宿、农家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北营子村的发展离不开山海关长城风景道建设。“路没修好那会儿,开车颠簸得很,人来得也不多。”李成锁说,现在每天看着一辆辆旅游大巴在平整的公路上行驶,带来越来越多游客,村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心气儿越来越高。
“我们村原来人均年收入不到8000元,如今已经突破两万元了。”李成锁说,北营子村成为长城沿线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各类演出和节庆品牌活动为旅游添彩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8月14日,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景区瑞莲阁公园内,沉浸式国风主题夜游演出活动《身向榆关那畔行》正在上演。
“天下第一关”匾额由谁书写?乾隆皇帝在此留下了什么故事?演出一一给出答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铁花、火壶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一团团火焰上下翻飞,令游客惊叹不已。
“我们这一天,各种演出是真没少看,这门票值了!”来自天津的游客李强斌说,他们白天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零距离感受文化名城山海关的厚重历史,观看了大型室内史诗演出《长城》。演出通过“复活”“出征”“离乡”“筑城”“天下”“光明”6幕叙事,表现和平的来之不易,让他深受感动。
“走!去看看《观·山海》光影秀,网上有不少人推荐。”在观看完《身向榆关那畔行》演出后,李强斌带着家人来到第一关广场。随着绚丽的灯光,长城墙体成为巨大屏幕,一幅幅历史画面通过现代光影技术重现在人们眼前,让游客领略山海关的千年历史变迁。“光影科技+历史叙事+多维互动”裸眼3D演艺,为游客呈现了一场精彩震撼的文化盛宴。
在旅游旺季,山海关区推出各类演出给旅游添彩。在非旅游旺季,该区也培育了山海关古城年博会、二月二龙抬头节、孟姜女庙庙会、长城金秋菊展等节庆品牌活动。
在年博会期间,古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传统的舞龙舞狮、杂技表演、花灯展览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人们穿梭在古街古巷中,品尝各种特色美食,感受浓浓年味和传统文化魅力。二月二龙抬头节则以舞龙表演为主要特色,来自全国各地的舞龙队伍齐聚山海关区,在老龙头景区竞相展示精湛的舞龙技艺,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孟姜女庙庙会以纪念孟姜女为主题,举行戏曲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孟姜女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长城金秋菊展则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去角山登高望远,欣赏姹紫嫣红的秋日美景。
文旅融合促进研学旅游蓬勃发展
8月的山海关古城,微风拂去燥热,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历史的厚重。
山海关区依托长城文化底蕴,结合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开展了以“我爱关城,关城有爱——山海回响 筑梦长城”为主题的艺术季活动,打造“文化+教育+旅游”新场景,促进区域文旅产业发展。
在古城内,少年们以快闪、舞台表演和艺术写生相结合的方式,用斑斓的色彩与灵动的艺术,为古城注入全新活力。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传承长城文化,为山海关区文教旅融合发展作出贡献。”山海关区教体局文体美育科科长张保国说。
近年来,山海关区以长城文化为核心,打造全域、全龄、全业的“长城源”研学品牌,开发雄关锦衣少年郎、长城守卫军、关城小小戚家军、诗词里的长城等30余款研学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历史文化、军事国防、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多个领域,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深入了解长城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雄关锦衣少年郎以明代边防服饰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服饰体验、甲胄制作等互动环节,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历史。穿越历史火线结合长城军事防御体系,通过沙盘推演、战报传递等情景模拟,展现古代军民的战争智慧。
研学课程设置了长城文化展示、手工制作、实践体验等多个环节。在长城文化展示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长城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内容。在手工制作阶段,学生们可亲手制作长城砖雕、剪纸、风筝等传统手工艺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实践体验环节,学生们可参与长城修筑模拟、军事拓展训练等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市场反馈的数据与口碑印证着山海关研学产品的强劲生命力。今年,山海关区的研学产品已接待国内外研学游客约2.2万人次,覆盖郑州、北京、沈阳等周边主要城市,并首次拓展至美国犹他州等市场,实现从区域性到国际化的跨越。(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孙也达)
来源:河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