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站
石桥镇
我拿着一本书《成都的那些老场镇》(巴蜀书社,徐平著,2025年),准备解锁一种新玩法——跟着这本书去探访那些老场镇。书中记录了成都周边39个老场镇,详细考证了历史风物,并配有大量图片,可以当做一本“场镇旅行指南”。
翻到第65页《重关金钥琐北门 金牛天回镇》,首先选中天回镇。毕竟在各种传说与演绎中,天回镇早已鼎鼎有名。而我仅在几年前误打误撞路过一次。这次是坐地铁去的,一出地铁,发现全是高楼,卫星互联网产业大厦、中铁产业园,连老字号何氏豆腐也迁入了园区新址。难道天回镇已经无迹可寻?重新导航“天回上街”,骑车15分钟,总算对了。
镇上还保存着天回上街、天回下街,及海边堰两岸的一些老建筑。海边堰是毗江的一条支流,流经天回镇。河边的菜市依然热闹,河中还有钓鱼的人。许多房屋已是危房,处于待拆迁状态。几年前偶遇的那家美味的牛肉馆也没有找到。从天回下街出来,是宽阔蓉都大道,“新都界”的牌子立在路中央,对面是地铁3号线植物园站的高架站台。时空竟如此穿越。
·海边堰钓鱼的人
但这不是我想去的“老场镇”,套用一个流行词,它失去了“主体性”。所谓“主体性”,不是什么“原汁原味”,也不是“乡愁”,而是一种强悍的生命力。即城市再大,我自有一套生存法则,从经济、社会到精神。这种场镇在今天是稀缺的,没有因城市化进程而消失,也没有完全商业化为景区,像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虽不是那么光鲜亮丽,但身心自洽。
这种场镇,必定远离大城市。重新翻书,锁定简阳石桥镇。它足够远,远到我尚未踏足,且从书中记述来看,或许还“独立自主”地存在着。于是向着石桥镇,出发!
·石桥镇江西街
经成简快速路,穿过龙泉山1号、2号隧道,就到了简阳界,大约半个小时后达到目的地:简阳石桥镇(街道)。石桥镇比普通的小镇更“原生态”——街上的建筑颇具年代感,有的雕梁画栋,有的风化老朽,有的包浆浓厚。店铺的名字也取得有点“野”,场口有一家新龙门客栈,“客栈”两字已经脱落,褪色的灯箱上还能依稀看出全名;福建街上的一个理发店叫“艺术人生”,似乎做完头发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到达已是中午,饥肠辘辘。沿着福建街觅食,在石桥中学旁的一家面馆坐下来。刚开学不久,食客多是学生,三三两两的,穿着秋装校服。这时,感受到镇上友好的物价:二两肥肠面+一个煎蛋,11元。
与福建街垂直的是陕西街(从街名可以看出与移民的渊源)。准确说,陕西街只剩半截,大部分已被列入棚户区改造范围。街尾有一个成都市历史建筑:石桥镇陕西会馆。会馆建于清乾隆31年(1766),现在破败不堪,只剩骨架。会馆正面被围起来,背面是一个停车场。
《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介绍,石桥曾为成都至滇黔渝的必经之路。发达的水陆交通,形成了重要商埠。清朝中期,湖广、闽粤、陕西等地移民在此定居,各地会馆拔地而起。江西会馆叫万寿宫,陕西会馆即关帝庙,广东会馆又名南华宫(想起老家镇上也有一座南华宫,从记事起它就是一个剧院,学校组织在里面看过电影和川剧)……
目前石桥镇仅剩3座会馆。从作者2014年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陕西会馆的全貌,高大的门楼、宽阔的重檐,以及门前晾晒的衣物。
·残破的陕西会馆
抗战时,石桥镇有“小汉口”之称,商户云集。现在虽不如当时繁荣,但也不算没落。镇中心,一家蜜雪冰城紧挨着一家沪上阿姨。我在蜜雪冰城点了一杯饮料,然后,沿街闲逛。街上有一座废弃的古建筑,一家化工厂,一个供电所,一座篮球馆,街尽头是一间两层的砖石建筑——简阳酒厂博物馆。
博物馆展出了酿酒工具、钱币、票据、农具等老物件,同时也是一个酿酒作坊。一名工人正在晾晒酒糟。电视里播着央视2018年录制的专访。一个女员工向我介绍起酒厂的历史——
简阳酒厂是一家国营酒。1951年成立时只3名员工、300平方米厂房,到1982年拥有1.4万平方米厂房、218名员工,红极一时。后来厂子破产,由员工买断厂房。1992年,王泽民(就是正在晒酒糟的工人)创立“老作坊”品牌,经营至今。
“他十多岁就进厂了,做了40多年。现在老板是他,工人是他,调酒也是他,他一个人把酒厂的一套的活干完了。每天进进出出,差不多要端6000斤物料。”所以老作坊的产量很小,一年大概只有50吨高粱酒。他们不卖批发,只做零售。“供应周边的老百姓勉勉强强够,偶尔还会断货。”看来老乡们认准了这个手作品牌。
“我们的生产工具,除了铁锨,看不到一点金属,都是竹制或木制的,和金属做出来的口感完全不一样。”她指着墙角立起来的圆形竹筛说,“这种竹笆笆,用来晾晒的,几百块钱一个。一个月就要换一批。”
有人想入股,让酒厂扩大规模,老板没有答应,就这样慢慢地做着。他们好像也不太担心白酒市场萎缩,年轻人不喝白酒了怎么办?“暂时不清楚,反正目前还没得啥子影响。”也是哈,可能这就是老场镇“强悍的生命力”所在——能度过各种“冰河期”,还怕没人喝酒?
酒厂梯坎下面是沱江,对岸是高楼林立的简阳新城。我问这位员工,古镇还有哪里可看的?她笑起来:“哈哈哈,你认为是古镇,对我们来说就是烂房子。现在这种房子少了,沿着江边走,还有一些。”
·沱江对岸的简阳新城
下到江边的巷子,刚走几步,突然窜出两条狗,狂吠而来。虽然不是大狗,但两条有点难以对付,不得不原路返回。终于在篮球馆旁的岔路口,进入了一条静谧的老街。街面由六边形砖块铺成,像一串化学分子式。
一些无人居住的房屋已经朽烂;有的门帘里放着电视;有的小店把遮阳棚拉得很低。这条街上的动物不那么凶了,猫狗全都不理人,懒洋洋地在睡觉。
街上传来麻将声,到了“繁华”地段。这里是老街坊的活动中心,茶馆密布。一间茶铺的门头上挂了“成都市历史建筑”的铭牌,上面写道:“石桥街道62-64号穿茶铺”,建于清末,建筑布局合理,空间尺度适宜,木构梁架、墙体、门窗等制作工整,是川西场镇特色的茶馆建筑。”
《成都的那些老场镇》提到,经历明末兵燹蹂躏,成都各地场镇主要在清初及康乾时期复兴。难怪,看到的早期的历史建筑,多是清代的。
一家改造得很漂亮的茶室,吸引一群戴着墨镜的嬢嬢鱼贯而入。再往前,是一座古桥回龙桥,桥下的溪流汇入沱江。
街上最华丽的建筑是一座会馆式的房子。门口的拴马石还在(似乎修补过,材料颜色不一)。侧门上,已风化的对联仍可辨:“门外波光辉甲第,室中紫气绕xx。”下联最后俩字被藤蔓植物挡住了。房子大门洞开,里面晾着衣物,可能还有人住。
老街上的手工作坊众多,手工酿酒、手工做面、手工制衣、手工做饼……一家“利民月饼经营部”正在赶制今年中秋节的月饼。
老板对顾客说,“每年都有很多人从成都开着车来买”。一个女孩在等待拿货。老板不断说,再等一下,现在搞不赢。看来,地道手作是每个“强悍”场镇的标配,这些手工制品销到了哪里,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老家镇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手工糕点铺,他家的萨其马甚至卖到了美国)。
太阳下山的时候,终于把石桥镇逛得七七八八,又累又渴。回到镇中心,在沪上阿姨买了一杯奶茶,一碗水端平,也算为古镇经济做了贡献。离开石桥镇的时候,天已擦黑。路边,有人点起了香烛,燃起了纸钱,在祭拜先人。一查日历,原来中元节快到了。
《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介绍,清末成都府辖十三县十三州(包括简州、汉州与什邡县),与今天成都市所辖区域,大致相同。当时,战乱之后,百废待兴,各地复建或新建的场镇中,往往带有寓意“兴隆昌盛”的字眼,其中“兴”字出现频率最高。如郫县永兴场、合兴场、崇兴场,大邑复兴场、永兴场、隆兴场等。
书中有一副地图,标注了成都各地老场镇的点位,发现温江一带尤其密集,东部稍显稀疏。作者解释,移民当时来到成都平原,当然首选最肥沃的土地,而东边靠近龙泉山脉,山地较多,所以西面的场镇较东面密集。
此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冷知识。比如,还有没有比彭镇观音阁老茶馆更“老资格”的茶馆?哪些场镇还保留了完好精美的祠堂?值得点赞的是,书中的图片,几乎都是作者自己拍摄,不是黑白的资料图片。
在成都,除了石桥镇,还有很多值得一逛的场镇,它们都具有强悍的生命力,比如:邛崃夹关镇、邛崃火井镇、金堂淮口镇、金堂土桥场、大邑唐场镇……准备挨个刷一遍,有兴趣的朋友跟上。留言暗号:赶场!
02
03
04
·滑动查看更多场镇列表
● ● ●
编辑丨Rain
图源丨黄油DT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