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井味浓厚的地方,不是外地游客扎堆钟鼓楼,不是大唐不夜城,而是离回坊不远的西仓。 这几年,我一年要去几次西仓,感受那里的烟火味。去年,我的一个荼壶盖不小心掉在地下碎成几片。到处想配一个,也找不到。想从网上淘,量了尺寸,回来后还是盖不严实。同事给我说,去西仓,肯定能买到。果然在小摊上见到各色茶壶盖,10元钱买了一个,谈不上严丝合缝,便凑合着能用。
老集市
隋唐时代,西仓这片地方在皇城的西北角。仓库在唐承天门前的第一横街上,就是现在莲湖公园紧南边红埠街、教场巷那一片。这条第一横街有441米宽,承天门就算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太极宫的正门,旧址位于现在的莲湖公园承天阁附近。在现在西仓南巷两边,当时驻扎着右千牛卫和右监门卫两支禁军部队。右千牛卫是保护皇帝的贴身侍卫,右监门卫负责宫城的门禁。唐末韩建重建长安城后,以前那些衙门办公的地方才慢慢变成了居民区。到了宋元时期,这里设有“秦川驿”,主要为送官府的公文、运送物资,还给来往的官员提供吃住服务。
老仓库
明清时期,这里建立了官府粮仓永丰仓。仓库为横长方形,东西长280余米,南北宽约200米,四周筑有高大的仓墙。那时候西安城有俩粮仓。永丰仓跟咸宁县管的敬禄仓比起来,位置靠西,所以就叫西仓了。当时,这里还有个官署叫屯田道。永丰仓储纳所征赋粮,调节市场物价。屯田道则是明朝陕西分掌屯田事务的官署,由布政司里的参政、参议分守,负责派管粮食储备、开荒屯田、生产粮食、水利等工作。永丰仓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清代,作为国家的仓库,由旗人重军把守,附近的校场则定期进行军事操练。就是现在的校场门,曾经一度是文印市场,李老师说他九十年代常来这儿印材料。
老教场
西仓集市是咋形成的呢?清代,西仓清末,迫于生活压力,旗兵偷偷“顺”出点东西在这里变卖。喝荼听戏,遛鸟玩蛐蛐,都是旗人喜欢的东西,西仓的鸟雀、蛐蛐一直卖到现在。再后来,永丰仓不再给官府当粮仓用了,用不着派很多兵去守着。这一带成了居民区,为后来形成集市创造了条件。再后来,西仓附近慢慢就有了摊点、形成了集市,最终成为今天的“市井天堂”。
老习俗
永丰仓遗址,就在文创公园内。西安解放以后,西仓的粮库有段时间改成了军需仓库,属军事管理区。现在改成了文创公园集市,每周六周日下午开放,红砖房、旧标语、老粮库中新开了各色店铺,还有书店、咖啡馆、博物馆、儿童乐园、皮影戏剧院等等,人气很旺,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好去处。敬禄仓呢,就被叫做东仓,位置在现在的东仓门附近,离网红打卡地建国门老菜场不远。现在除了街上布置了个小型广场和粮仓的造型外,没有留下与东仓有关的任何遗迹。
老特色
上周,约李老师去看西仓文创公园,结果没有开放。我们俩围着粮库转了一圈。看着墙上的西仓市井画,近距离感受西安的市井风情。几道巷子人多,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回有汉,有买有卖。车多,有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还有共享单车。摊点店铺商品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田里叫的,旧货、新东西,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啥都能找到。不过,西仓,还有回坊一带,热闹归热闹,城市建设似乎停留在七八年年代,街道太过拥挤,交通过于混乱,商品良莠不齐,走在街上,恍然回到了落后的过去。
新变身
西仓文创公园的出现,说明西仓在改变。而西安东大街、解放路、骡马市等,越改造越萧条。城市发展势不可挡,西仓集市将来会留下来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