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上海人,我一直觉得上海啥都有。直到上周末,我被朋友拉去昆山来了个“即兴之旅”,才发现这座小城真的不一般。
回上海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那里,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昆山给我的6点印象。

距离近,速度快,慢生活
从上海到昆山,高铁最快只要20分钟。我刚翻开书看了半页,广播就说“昆山南站到了”。
走出车站,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上海的风带着高楼玻璃的冷意,往人领口里钻;昆山的风却软和得很,吹在脸上像猫爪子轻轻挠。
这里的人走路慢,开车慢,连时间都好像被拉长了。我在亭林园坐了一下午,看鱼游、看鸟跳、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
旁边有个老爷子遛鸟,一坐就是一下午。这要是在上海,我早就坐不住了,心里总惦记着还有事没做。

古镇不是景点,是活着的生活
都说昆山有周庄,我本来怕商业化太重,但工作日去还挺清净。双桥的石头桥拱倒映在水里,像两个连在一起的月亮。
最让我惊喜的是,周庄不只是景区,更是人家过日子的地方。晚上灯笼亮起来,我沿着河边走,听见哪家飘出苏州评弹的声音。
对岸有户人家窗户开着,能看见里头的灯光,一家人围坐着吃饭,说话声轻轻的,像水一样流淌。这种烟火气,上海的景点很少有了。


吃出来的幸福感
在昆山,吃是一种享受。奥灶面是必尝的,听说“奥灶”是“龌龊”的意思,因为以前这面摊开在灶台边,看着不起眼,味道却好。
我吃了碗红汤爆鱼面,汤色红得透亮,爆鱼块炸得金黄。喝一口汤,鲜得舌头都要掉下来——不是味精的鲜,是肉骨头和鳝鱼吊出来的醇厚的鲜。
还有青团子、袜底酥、万三蹄。万三蹄炖得酥烂,筷子一戳就能进去,肉皮入口即化,甜咸适中。这些吃食带着股子烟火气,像是家里长辈做的,实实在在。

藏在巷子里的烟火气
昆山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知名景点,而是巷子里的生活气息。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卖鱼的摊主操着本地话吆喝,手里的刀在鱼身上刮得“沙沙”响。
卖菜的阿姨把黄瓜码得整整齐齐,上面还挂着水珠。有个老爷子蹲在地上卖自家种的番茄,红扑扑的,像小灯笼。
我买了两个,咬一口,酸甜味直往心里钻,比上海超市买的多了点土地的腥气,却更实在。夜里饿了,随便找家面摊,老板看你是外地口音,可能还会主动加一勺浇头:“多吃点,昆山的面讲究的就是实在!”

经济牛,人也牛
昆山作为全国百强县榜首,经济实力不容小觑。但我感觉最牛的还是昆山人。
路上大货车多,但秩序不乱;厂房挂着外企牌子,年轻人穿工装进出带风。便利店老板可能是安徽人,一呆十年:“这儿厂子多、机会多!老家人都来打工。”
昆山为啥强?脑子活:没咖啡豆偏搞出“咖啡之都”;肯吃苦:40年前自掏腰包建开发区。

恰到好处的平衡美
昆山最让我欣赏的是它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高楼大厦比肩而立,但空气中没有工业城市的刺鼻气味;公园绿地随处可见,连路边摊都干净整洁。
老街藏着新花样:石板路白墙黑瓦的老街,粮仓可能改成了咖啡馆,青团店排长队。老太太说:“我从小吃到大,现在带孙子来!”
老东西没丢,新玩意儿也不少。这种“平衡术”可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

回上海的高铁上,我看着窗外的昆山渐渐远去,心里有点空落落的。上海还是那个上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我好像突然觉得,那些钢筋水泥之间,缺了点昆山那样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有人说昆山是上海的“后花园”,我觉得昆山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上海人心里那个渴望慢下来的自己。
这趟昆山之行让我明白:日子不是忙着赶路,而是停下来看看风景,尝尝美食,和人好好说说话。
如果你也在上海感到疲惫,不妨花20分钟去昆山走一走,不用赶景点,不用拍“到此一游”,就找个河边石凳坐下,看云飘,听风过,说不定就能找到被生活藏起来的“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