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驱车驶出山谷,沿陡峭的高峰盘旋而上,去探寻毕节市织金县熊家场镇白马村。
山腰的岔路口,顺着“全国文明村”牌子指引贴山而行,通村路宛如一条镶嵌在悬崖上的玉带。一路向前,岔路越来越多,眼前的景象蔚为壮观:宽阔的坝子碧色苍苍,山泉形成的瀑布挂在林间,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这绝壁的另一面,竟然隐藏着世外桃源。
美丽村庄入画来
沿着蜿蜒公路进村,车辆好似一条跳过龙门的鲤鱼,欢快地游进绿色的海洋。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一匹石雕白马呈奔腾之姿望向远方。
“尽管现在已经更名为白马村,但我们都习惯叫白马洞村,这里面有着精彩的故事。”站在广场上,望着远处村口的白岩,63岁的村民组长涂仁俊说起了白马村村名的传说。据他介绍,村名源于白马将军“熊小嘴”的民间传说,村子原来命名为白马洞村,人们为纪念忠心耿耿的白马,便将村子改名为白马村。
多年来,关于白马将军“熊小嘴”的故事产生了各种版本,村里人口口相传,其核心都是在讲述村名的由来,虽是传说,但这些故事却启迪着一代代白马村人自强不息建设家园。
漫步白马村,可见房屋白墙、青瓦、歪角梳、凸脊、飞檐……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穿村而过,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构成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每栋民居的屋顶上,都镶嵌着一把独具苗族特色的歪角梳,是白马村的独特标志。屋顶的歪角梳在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白马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前,至今村中仍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一株高大挺立的银杏树与大水井边的一株珍稀古树红豆杉,静静矗立。
白马村是一个以苗、汉、彝、穿青人、蒙古等民族杂居的村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白马村都会举办苗族“跳花坡”活动。届时,附近的村民都会来参加,村民们身穿苗族服饰载歌载舞,非常热闹。2012年以来,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巾帼示范村”等称号,2016年入选“全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丝线串起致富梦
当无人机在白马村的上空起飞,村党支部书记王燕指着航拍画面说:“这里是我们的桑叶种植带,下面这厂房是养蚕基地,这边是学校、足球场,那边是寨子……”
“这些成绩,得益于新时代的政策支持,也是在老支书张龙敏带领下,白马村人努力的结果。”一旁的村委会副主任杨勇接过话茬,聊起村里这些年的发展。
“以前的白马村走泥巴路、住茅草房,进出村子只有一条路。”为改变家乡面貌,张龙敏带着村“两委”班子四处奔走,要项目、争取资金,修建通村通组路、连户路、机耕道、沼气池,安装环卫设施、太阳能路灯,同时建起了农民文化家园、民族文化室、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并帮助村民打造“花园庭院”,使得白马村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又摆在眼前。2017年,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张龙敏决定发展蚕桑产业。白马村采取支部牵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运营、群众参与的方式成立集体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成功流转600余亩土地用于桑树种植。随后,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下,引入前沿的设备与技术,构建标准化的育幼房、蚕房及加工车间,实现了桑蚕养殖技术与效率的飞跃式提升。
起初大家都不会养蚕和织丝,于是村里组织干部群众30多人到广西学习,回来后立即动手自己做。经过两年的实践,大家做起来得心应手,“岑南白马”蚕丝被品牌也成功走出大山,每年带来产值100多万元。
发展蚕桑产业,不仅为村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村里建立蚕桑产业基地以来,我就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提起生活的变化,养蚕工人杨德珍说。
一条丝线,如同纽带般紧密连接着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景与梦想。“我们要守好蚕桑产业这个‘聚宝盆’,同时拓展其他种植养殖业,抓好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将村庄治理得更加美好。”王燕表示。
如今的白马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手工蚕丝被远销海内外,村规民约制度促进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乡风文明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6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汪瑞梁
编辑/陈香琳
二审/刘跃
三审/梁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