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闽西大地层林尽染。在龙岩市打造“清新福建·五彩龙岩”城市品牌的征程中,永定区始终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启动实施“3511”高质量发展工程,以“红色基因薪火传、绿色生态焕新颜、古色文明绽芳华、金色产业强根基、蓝色特质促开放”的多元实践,为这幅五光十色的城市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色:政策驱动与全域联动 打造红色旅游示范区
“永定是红旗不倒之乡,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曾经在永定战斗和工作过,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作为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永定区以金砂镇为支点,通过“政策驱动、项目带动、区域联动”三轨并行,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近年来,永定区投入1.6亿元打造金砂红色小镇项目。项目核心区金砂镇以红色旅游为引擎,通过红军街改造提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将“永定暴动”遗址金谷寺、张鼎丞故居等21处革命旧址串珠成链,形成“红色研学+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复合型旅游线路,实现“红农文旅”深度融合。金砂镇西田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开发“土楼夜景+民宿集群+水果采摘”线路;与湖坑镇南江村等古村落联动,打造“红色研学+客家文化”精品线路;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2.6万元,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2021年以来,金砂红色小镇累计接待研学、旅游人数超150万人次,单日游客量突破3000人次,返乡青年开办的民宿、农家乐等店铺达40余家,直接带动就业超千人。
同时,永定区制定出台《加快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八条政策措施》,从用地保障、金融支持、规费减免等多维度发力。例如,对固定资产投资超1亿元的红色文旅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贷款贴息;对获评国家4A级景区的红色旅游点,在省市奖励基础上再配套50万元。政策叠加效应驱动下,高陂镇西陂村、堂堡镇河坑村等红色村落通过“跨村联建”机制,联合打造“中央红色交通线文化传承中心”,形成12公里长的“十里红廊”产业带,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
绿色:生态福地里 共富路正宽
在永定,绿色发展的篇章从一株蝴蝶兰开始书写——龙潭镇以“党建+”为抓手,打造“共富花场”,将废弃矿区蝶变为“全国最大蝴蝶兰鲜切花基地”,500亩智能温室与樱花园构成“矿坑变花海”的生态奇观,年产值达1.5亿元,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收入三年翻番。通过“跨村联建+村企共建”模式,龙潭镇8个村集体以林地、资金入股,年分红超50万元,更以“公司+农户”机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保底收购,让矿工家属转型新农人。这一实践通过“花经济”串联文旅、融合三产,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成为矿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永定样板”,入选福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典型案例。
作为闽西南生态屏障的核心区,76.02%的森林覆盖率与94.38%的水土保持率勾勒出永定绿色发展的底色。永定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路径,创新“碳汇+生态司法”机制,将263.1万亩林地纳入碳汇开发,年交易量突破50万吨,占龙岩市总量的30%以上。2024年,龙潭镇通过林业碳汇带动收益1200万元,户均增收超3000元。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是永定生态治理的另一张名片。在洪山镇王寿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已变身生态公园,栈道、凉亭与绿植相映成趣。该项目通过“地形整治+土地复垦+景观再造”,打造“一矿一特色”生态景观。2024年,永定区生态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200元,占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矿山复绿、绿草生金”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中国矿业报》《海峡资源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古色:千年土楼焕新颜 文旅融合谱新篇
永定区做好“东有客家土楼、西有龙湖”的旅游文章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活化利用”原则,推动世遗土楼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2025年7月12日,全国首个客家文化主题数智演绎空间——《未来土楼》项目在永定洪坑土楼群正式开园,项目以激光秀、数智人技术、裸眼3D等前沿科技为笔,将客家迁徙史、土楼建造技艺、婚庆习俗等文化记忆转化为光影盛宴。游客步入科幻风建筑建模的“未来土楼”空间,即可在10分钟内穿越客家千年历史,触摸土楼文化的精神脉络。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自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
与此同时,永定区大力实施土楼保护利用提升工程,加速推进土楼保护修缮工作。2024年出台《土楼保护修缮“以奖代补”工作方案》,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对完成修缮的土楼给予40%费用补贴。截至目前,已修复集庆楼、衍香楼、侨福楼等11座土楼,完成138处历史建筑修缮。例如,初溪土楼群的集庆楼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成功修复500余根倾斜立柱,再现“孤品”风采。
在非遗传承方面,客家文化(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非遗传承体验综合展示馆、非遗工坊及传习基地。项目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将永定万应茶、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入游客体验,年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1600余户农户增收。此外,永定土楼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结合客家土楼的独特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通过全息戏台、裸眼3D光影秀等技术,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旅游演艺盛宴,让游客在光影交错中感受土楼文化的魅力。
值得关注的是,总投资16亿元的中国土楼酒村项目以原年产7000吨米香型白酒技改异地搬迁为基础,分“土楼酒村、土楼酒店、土楼花溪、土楼盛宴”四大板块建设,集酿造、罐装、洞藏、研发、博览、商务、购物、电商、游学、酒养、酒旅等多维业态于一体,打造“以酒促旅、以旅兴酒”的产业共同体。项目一期将于2025年底投产,全面开园后预计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成为永定文旅融合的又一标杆。
金色:工业强基铸根基 科技赋能启新程
在永定区“金色产业强根基”的战略布局中,大健康产业、新型建材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正以融合之势驱动产业升级,形成“工业强基+科技赋能”的双引擎格局。2025年上半年,永定区GDP达168.85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大健康产业产值22.7亿元,新型建材产业产值31.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73.17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大健康产业以“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为思路,已培育规上关联企业25家,重点打造两大细分产业链:以广药集团为龙头的健康养生饮品产业链,通过万应茶药食同源快消品研发,打造爆款饮品,快速做大产业规模;以青橄榄公司为龙头的可降解材料产业链,依托福建丰富的竹木资源,打造从竹木制浆到可降解成品的绿色环保全产业链,力争成为最具成本优势的百亿级生产基地。
新型建材产业通过“国企主导+生态修复基金+商业反哺”模式,力争2027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六级沉淀池+石粉石渣深加工”技术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年处理废石废渣超20万吨,培育平庆石业、鑫运源建材等规上企业7家,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全国20余个省份。
电子信息产业以永定工业园区为核心载体,集聚70余家数字智造企业,涵盖通信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富鑫达电子引入9台数控自动化生产设备,产能提升5倍;安通汽车线束生产项目(二期)竣工投产。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重点项目,培育数字化转型先行企业,推进“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新模式,力争2027年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超40家,产值突破150亿元。
三大产业形成集群效应,文秀数字智造产业园与南部光电信息产业园联动,吸引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大健康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药食同源新品研发和可降解材料关键环节突破,结合生物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新型建材产业通过绿色生产技术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协同;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智能制造和数字服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发展+生态”双赢格局。
2025年上半年,永定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8279元、14186元,分别增长6.2%和6.7%,增速排名全市第1、第3,产业共富成果显著。金色产业以“工业强基+科技赋能”为笔,在“五彩龙岩”画卷中勾勒出产业升级的坚实底色,成为龙岩市高质量发展的“金色支点”。
蓝色:山海协作中,开放向未来
从“锡矿大王”胡子春到“万金油大王”胡文虎,永定人“一条裤带下南洋”的闯劲从未褪色。如今,37.56万华侨华人、27.7万港澳台同胞,构成永定对外开放的“蓝色纽带”;字节跳动张一鸣、药师帮张步镇等永定籍数字军团领军人物逐梦数字蓝海;天河-永定对口合作、翔安-永定新时代山海协作深入推进,共谱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2024年,广药王老吉(龙岩)产业园(永定)生产基地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成为广龙对口合作的标杆(数据来源:龙岩市发改委2024年重点项目通报)。2025年8月28日,福建白云山采善堂制药有限公司项目落地永定,由广药集团(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的世界500强)与永定国投集团、厦门永能星公司联合推进,总投资5.1亿元(一期投资3200万元),重点引进中医药材生物发酵和物理破壁技术,开发灵芝、金线莲等系列产品。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5000万元,并将建立3个以上仿生灵芝培育基地及研学直播基地。
在人才引育方面,永定区以“五湖四海”的胸怀广纳贤才。2023年以来,14名硕士以上人才扎根永定,北京大学医学博士郑志兴全职回乡担任区总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4名“博士副总”深度参与企业决策,为永定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2025年,永定区还成立了“大健康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汇聚广药集团、福州大学等顶尖资源,为永定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囊动力”。
尾声:五色交融处,出彩正当时
以“五色交融”之笔,永定区在“五彩龙岩”的画卷上勾勒出老区振兴的生动图景:红色基因赓续于金砂红色小镇的研学热潮中,绿色生态绽放于碳汇交易的创新机制里,古色文明焕新于数智土楼的光影交织间,金色产业崛起于科技创新的智能生产线前,蓝色开放拓展于开放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里。五色并非孤立铺陈,而是如客家土楼的榫卯结构般紧密咬合——红色研学为绿色生态引流,非遗活化与数字经济共振,工业升级与生态修复协同,最终在“五彩龙岩”的城市品牌下,凝聚成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这既是永定对“红色圣地”的传承之诺,更是对“绿色家园”的时代应答,以五色并进之势,为闽西大地绘就一幅“老区不老、风景正好”的出彩画卷。
(熊 川∣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