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记者从“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红花岗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遵义市红花岗区依托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创新实践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红色文旅产业迭代、红色教育有声有色,不断擦亮该区红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发布会现场。
坚持传承引领,让红色基因有“载体”可寻。革命遗址遗迹是红色基因最原始的“储存库”,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生动的课堂。为此,红花岗区倾力打造立体化、多维度传承载体体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体现“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的文化内涵,唱响“遵义故事·就在红花岗”城市品牌。近年来,该区实施了遵义战役—老鸦山红军战斗遗址本体保护及展示利用项目,让人们感受历史瞬间;创新红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鼓励群众主动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在互动中深化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改造升级遵义会议会址周边街区,让红色标识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实现红色文化和记忆的空间化、生活化传承。
丰富文化内涵,让红色故事有“声音”可听。传承红色基因,关键在于让其内涵价值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红花岗区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努力推动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红色魅力,触动人们的心灵。其中,以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故事背景创作的《心中的菩萨》等多部曲艺节目荣获全国、全省、全市优秀曲艺作品奖。全力打造的“红色+科技”沉浸式演出《伟大转折》剧目成为文旅部“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项目,今年以来,累计演出743场,观看人次超22万。
与此同时,该区立足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坚持把青少年学生作为传播红色文化、播撒红色种子的重要力量。其中,《用好读本,扣好第一粒扣子》《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分别入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线上培训资源库和教育部“我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育工作,一代接着一代讲好红色故事,一代接着一代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故事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历史走进现实。
推动文旅融合,让红色资源有“潜力”可挖。红花岗区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年接待超500万人次的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IP,联动周边县(市、区)红色遗迹,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并融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美食等,精心设计推出9条红色旅游线路和10条精品城市游览线,构建了“核心引领+支点联动+深度体验”格局;该区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加快构建“场景+住宿+多业态”的“遵义·1935”红色文化旅居生态圈,大大提升了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有效推动“文化+”产业链规模化发展,通过认定6家非遗工坊,打造50种红色文创产品,持续打造主题场景活动,累计引流超500万人次,拉动消费21.22亿元。
下一步,红花岗区将锚定“红色文化名城、高新发展引擎、生态宜居福地”的城市定位,以正在开展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继续丰富红色文化产品供给,持续推动红色教育入脑入心,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在做深文化、做优服务、做好硬件上下功夫,全力推动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为遵义市加快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引领地”作出红花岗贡献,让红色文化名城的名片更加闪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程佩佩
编辑 何美
二审 徐春燕
三审 唐正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