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上流传的“陪爬搂腰搭肩”画面,突然懂了这场争议的核心——游客要的是“能安心依靠的向导”,不是“越界的暧昧陪伴”,山间的服务,本不该蒙着一层说不清的“雾”。
有人说“出门玩图个热闹,牵个手算什么”,可“热闹”和“越界”从来不是一回事。去年在张家界,我见过年轻姑娘独自登山,预约的陪爬小哥全程保持一米距离:姑娘累了,他递上登山杖,却不伸手扶;姑娘想拍悬崖边的照片,他帮忙调整手机角度,却不凑近搭肩。姑娘后来跟我说“这小哥让人觉得舒服,既不冷漠也不油腻”。反观那些引发争议的陪爬画面:女游客正常行走时,陪爬人员伸手搂腰;拍照时刻意贴近,肩膀挨着肩膀——这些动作哪里是“必要协助”?分明是把“服务”当成了“拉近距离的借口”。服务的分寸感,就像登山时的护栏,少一分不安全,多一分显多余,越界了,就会让人心里发慌。
也有声音辩解“异性之间能有纯友谊,陪爬亲密点很正常”。可别忘了,陪爬服务的本质是“付费服务”,不是“朋友结伴”。朋友登山时勾肩搭背,是熟人之间的自然亲近;而陪爬人员拿了报酬,就该守好“服务者”的本分——就像你去服装店试衣服,店员会帮你拉拉链,却不会伸手帮你整理衣领;你去健身房请私教,教练会纠正你的动作,却不会贴着你示范。一旦服务者模糊了“专业”和“亲昵”的边界,消费者就会陷入“要不要拒绝”的尴尬:拒绝吧,怕被说“小题大做”;不拒绝吧,心里又不舒服。这种“两难”,本不该出现在明码标价的服务里。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边界模糊”的陪爬服务,会给景区埋下隐患。要是有家长带着孩子登山,看到陪爬人员与游客举止亲密,该怎么跟孩子解释“什么是合适的身体距离”?要是有独自出行的女性游客,遇到借“协助”之名强行靠近的陪爬人员,该如何安全脱身?要是不法分子借着“陪爬”的幌子,干着违法违规的勾当,景区又该如何防范?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某景区有人打着“陪爬”旗号,实则推销高价商品,甚至骚扰游客。这些教训都在提醒我们:没有规则的“新兴服务”,就像没有路标 的山路,走得越远,越容易偏离方向。
旅游业人士说“要规范陪爬服务”,可“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我倒觉得,景区不妨给陪爬服务立几条“硬规矩”:首先,陪爬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穿着统一标识的服装,信息公开可查,让游客一眼能分清“正规服务”和“野向导”;其次,明确服务清单,比如“可提供路线讲解、应急协助、拍照指导”,同时列出“禁止项”,像“非必要身体接触”“推销商品”“过度闲聊”都该明确禁止;最后,建立快速投诉通道,游客只要觉得服务越界,扫码就能反馈,景区必须在1小时内回应,24小时内给出处理结果。只有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写清楚,陪爬服务才能真正“绿色”,而不是在“擦边球”里打转。
其实游客要的从来不是“亲密陪伴”,而是“安心可靠”。独自登山的人,怕的是迷路、怕的是突发意外,需要的是“懂路、能应急”的帮手;带老人孩子的家庭,怕的是体力不支、怕的是顾此失彼,需要的是“有耐心、会照顾”的协助。“专业又克制”的服务,不用靠“搂肩牵手”博好感,自然能赢得游客的信任。
说到底,峨眉山的“陪爬争议”,是给整个旅游行业提了个醒:景区的服务可以创新,但不能“无底线”;可以贴近游客,但不能“越边界”。山间的风景再美,也需要清晰的路标指引方向;新兴的服务再好,也需要明确的规则守住底线。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提起“陪爬服务”,想到的是“递过来的登山杖”“提醒路滑的声音”“帮忙拍的风景照”,而不是那些模糊不清的“亲密动作”——毕竟,人们登山是为了看山顶的云海,不是为了猜一场“服务背后的心思”;是为了感受山间的清风,不是为了被“暧昧的氛围”扰了心情。
山间不该有“暧昧迷雾”,陪爬服务的底线,该比脚下的山路更清晰、更扎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英雄拒绝黄昏@英雄拒绝黄昏之廖志伟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