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初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蔡廷锴将军故居的青砖黛瓦上投下斑驳光影。这座位于罗定市罗镜镇的典型粤西民居,参观者络绎不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座承载着将军戎马生涯与家国情怀的老宅,成为人们回望历史、汲取力量的精神地标。
蔡廷锴将军故居,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粤西典型农户且有客家特色的大屋。其为三进院落式布局,“富”字形结构,侧设附屋,主屋有楼阁、回廊,后座两角有炮楼,屋前为禾地、池塘,屋后有菜园、果园,均设围墙,两侧还设有猪舍、牛栏、舂米房、马房等。
走进蔡廷锴将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蔡廷锴将军故居”的匾额。跨过门槛,前厅绍义堂里,蔡廷锴将军的半身石雕像迎门而立,将军昂首正视前方,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曾为之浴血奋战的土地。
穿过前厅,来到正厅,这里已被辟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战事迹展示区。大厅正中央摆放着四个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行军路线图、纪念画册等各类纪念物件,它们如同一个个无声的证人,真实地记录着1932年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日战场上保家卫国、英勇战斗的感人事迹。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仿佛能听到当年战场上的枪炮声,能看到十九路军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身影。蔡廷锴将军曾坚决表态:“上海是中国的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的军队,有权保卫上海。”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不屈的抗战精神。
大厅左右两侧的矮门通向两旁的附屋,这些附屋原是卧室、舂米房、厨房之用,如今已被改造成为展览区。左侧附屋里,一幅蔡廷锴手书的“襟怀宽如海,处世乐无穷”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体现了将军的人生态度,也让人们看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右侧附屋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蔡廷锴将军的生平事迹,从他18岁投军,到成为十九路军军长兼副总指挥,再到后来与李济深等联合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重要职务的经历,都一一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故居的后院,虽然没有前院和正厅那么引人注目,但也有着独特的韵味。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在诉说着将军当年的故事。池塘边,仿佛还能看到将军儿时嬉戏的身影;果园里,或许曾留下将军劳作的汗水。在故居的左侧广场,安放着蔡廷锴将军的雕像,陶塑的蔡廷锴将军戎装骑马,威武神勇,也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蔡廷锴将军故居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纪念的人们。一位来参观的学生在参观后激动地说:“参观了蔡廷锴将军故居,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传承和发扬将军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青砖不语,却见证了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征程。从蔡廷锴将军故居走出的,不仅是关于抗战的记忆,更是永不熄灭的爱国之火。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这座老宅告诉我们: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照亮民族前行的灯塔。
【记者】梁湛华
【编辑】廖章飞 陆致彤
【校对】陈梓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