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雯
万峰如海,稻田如歌。9月初的黔西南州各地,街头巷尾仍能遇见背着行囊、拉着行李箱的远方来客。
兴义市民朱娟感叹:“黔西南的夏天,被更多人发现了。”对于许多旅客而言,这片土地早已不仅是避暑之地,更是可以驻足、慢慢生活的所在。
游客在万峰林游玩、喝咖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雯 摄
数据是这份热度的有力见证。7月至8月初,黔西南州48个A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5.9%,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77%。一串串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康养胜地、人文兴义”日益鲜明的品牌形象,也是黔西南旅游影响力稳步提升的真实写照。
“以前来黔西南,只是为了看一眼风景;如今踏上这片土地,是为了真正融入生活。”来自南京的旅居客程和平说,为深度体验,他在兴义购置了一套房产,每年夏天居住几个月:白天漫步田野峰林,感受清凉山风;夜晚流连民族歌舞与星空灯火。“每天都新鲜,比在家吹空调有意义。”程和平说,这段旅程不再是简单打卡,而是镌刻心底的生活记忆。
8月17日,安龙“加油杯”山地越野跑举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如果说山水是黔西南的底色,那节庆赛事就是点亮夏日的亮彩。晴隆“二十四道拐”越野赛,选手们在蜿蜒山道奋力奔跑;安龙“加油杯”山地越野跑,点燃小城夜晚;兴义草坪音乐节与星空露营,让云屯公园的夜晚充满欢声笑语。深圳跑友王子涵说:“白天在赛道奔跑,晚上吃烧烤、听音乐,累与爽在这里完美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鸣、运动与生活的交织,在这片土地上格外鲜活。数据显示,仅今年5月以来,黔西南州已举办各类文体旅活动900余场,吸引大批群众参与。如今的旅游,早已超越“看风景”,而是涵盖文化、运动、生活的沉浸式体验。
夜晚的马岭河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游客如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雯 摄
热度持续向市场端传导。马岭河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每晚人声鼎沸,兴仁盒子粑摊主冯远会直言:“过去一晚赚四五百元,现在轻松破千元。”鲁屯古镇的康养旅居也日益受宠,吸引约5000名长期游客将黔西南当作“第二居所”。
暑期高峰既考验风景,也检验服务。这是兴义万峰林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迎来的首个客流高峰,当地多部门迅速行动:通过智慧交通建设缓解出行压力,告别“停车难”;培训400余名文旅从业人员,提升接待服务水平;涉水景区加装防护设施,筑牢安全防线……这些细微努力成为游客口碑的重要保障。
数据再次印证热度。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暑期,黔西南引流人数同比增长7%,消费金额突破1亿元;酒店间夜数同比增长7.3%,高星级酒店入住率持续攀升。省外游客占比超五成,广东、浙江、云南居前列。境外市场异军突起,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37.12%,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成新兴客源地。
尤为难得的是,黔西南并未固守自然禀赋,而是积极创新表达。线上,短视频、Vlog、小红书笔记让“万峰成林处 阳光黔西南”频频出圈;线下,推介会、展演和跨境交流助黔西南走向更广阔舞台。正如兴义市南悦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马德龙所说:“过去是游客找我们,如今是我们主动走出去。以前旅游是‘看一看’,现在更强调‘玩一玩’。”
放眼黔西南,旅游热潮奔涌,自然景观与文化活动共鸣,市场活力与政策引导合力迸发,生活方式与文化自信在细节中互为注脚。黄昏时分,广场上的民族歌舞引起阵阵欢呼;夜色下,啤酒与凉风为夏夜注入惬意;星空下,露营篝火映照笑脸,人与自然在无声的对话中共鸣。风景不再只是远观的画卷,而成为可触摸、可融入的生活。
黔西南暑期旅游,不只是一次出行,更是一场心灵与自然、文化、生活的深度对话。未来的夏日,这片土地将继续用山水为纸、文化为墨,书写更多属于旅行者的生活长卷。
来源:贵州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