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有人爬泰山不仅不花钱,还能揣着几万块奖金下山。上世纪 80 年代末,一群穿着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踩着回力鞋往泰山顶冲,山下挤满了举着 “加油” 纸牌的老百姓,连卖冰棍的大爷都暂停吆喝,踮着脚往山道上瞅 —— 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武林大会,而是第一届泰山国际登山节的真实场景。
如今每年 9 月,来自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都会涌向泰安,有人为了在玉皇顶看一场云海日出,有人为了挑战 “中国最具挑战性的山地竞速赛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火了 37 年的节日,最初竟是为了 “卖石头” 而生。
1987 年的泰安,还藏在泰山的影子里。当时城市经济主要靠传统工业,国营工厂的烟囱每天准时冒烟,却很难留住年轻人 —— 毕竟比起在车间里拧螺丝,隔壁济南、青岛的机会显然更有吸引力。
时任泰安市领导在一次调研中发现,泰山脚下的石料厂堆着大量待售的泰山石,这些被当地人视为 “镇宅之宝” 的奇石,在外地却少有人知。
“泰山不仅有石头,还有 2000 多年的登山文化啊!” 一位老文化工作者的话点醒了大家。从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 “会当凌绝顶”,中国人骨子里就有 “登泰山” 的情结。
如果能把这种文化变成一场活动,既能让更多人来泰安,又能带动石头、板栗、煎饼这些土特产的销售,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个想法在当时可不算 “稳妥”。上世纪 80 年代,国内像样的户外赛事屈指可数,大家连 “登山装备” 的概念都没有。
筹备组的工作人员跑遍了全城,才从体校借到十几双专业登山鞋,又跟驻军部队借了帐篷当补给站。第一次对外宣传时,甚至有人打电话问:“登山要钱吗?要不要自带干粮?”
1987 年 9 月 21 日,第一届泰山国际登山节如期举行。没有华丽的开幕式,没有明星助阵,只有从国内外赶来的 300 多名运动员,和自发前来围观的上万名市民。
当第一名冲过终点线时,身上的运动服已经被汗水浸透,接过奖杯的手还在微微发抖 —— 那是一个用泰山墨玉做成的简易奖杯,却成了当时最珍贵的奖品。
谁也没想到,这个 “摸着石头过河” 的节日,竟然一年比一年火。1990 年,第三届登山节迎来了第一个外国冠军 —— 来自日本的山田隆司,他用了 1 小时 18 分钟从红门爬到玉皇顶,这个成绩在当时震惊了不少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山田隆司回去后,竟然带了 20 多个日本登山爱好者再来泰安,专门体验 “孔子登山路线”。

这让筹备组看到了新的可能性:登山节不只是比赛,还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于是从 1992 年开始,登山节里多了 “国际经贸洽谈会”“泰山文化论坛” 等活动。
有一年,一位德国商人在登山时被泰山的云海吸引,当场决定在泰安投资建啤酒厂,如今那款以 “泰山” 命名的啤酒,早已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
不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03 年非典期间,登山节面临停办的风险。当时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最后想出了 “线上登山” 的办法 —— 通过直播泰山风光,让不能到场的人 “云登山”,还在线上举办了 “泰山诗词大赛”。
没想到这个应急之举,反而让登山节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更广泛的人群,有位新疆的网友留言:“等疫情结束,我一定要亲自去爬一次泰山。”
最让人感动的是 2008 年,汶川地震后的第一个登山节,组委会特意增设了 “祈福环节”。当来自全国各地的登山者在玉皇顶共同举起 “众志成城” 的横幅时,不少人红了眼眶。一位参与过抗震救灾的军人说:“爬泰山时,每一步都感觉在向上走,就像我们重建家园一样,只要坚持,总能看到希望。”
如今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简陋的比赛。赛道上有专业的计时设备,补给站里有能量胶、运动饮料,医疗保障人员随时待命,但那些温暖的细节,却一直没变。
每年登山节,都会有一群特殊的 “志愿者”—— 泰安当地的大爷大妈。他们凌晨 4 点就起床,带着自家煮的鸡蛋、熬的绿豆汤,在山道旁免费发放。有位张大妈连续 15 年参加志愿服务,她说:“看着年轻人往上冲,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想让他们多补充点能量。”
2021 年,一位 92 岁的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参加了 “老年组” 登山活动,虽然只爬到了中天门,但沿途的游客都为他鼓掌。老人笑着说:“我年轻时就想爬泰山,现在终于圆梦了,这登山节办得好,让我们老年人也能参与进来。”

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每年登山节前,他们都会提前半个月勘察赛道,把松动的石阶加固,在危险路段设置防护网。有一年台风过后,山道上满是落叶和碎石,几十名工作人员冒雨清理,直到凌晨才把赛道整理干净。他们说:“只要能让大家安全登山,再累也值得。”
37 年过去,泰山国际登山节早已不是简单的 “爬泰山”,而是成了泰安的 “城市名片”。如今的泰安,不再是那个依赖传统工业的小城,而是拥有 “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等多个标签的活力城市。
每年登山节期间,泰安的酒店入住率能达到 95% 以上,泰山脚下的特色民宿常常提前一个月就被订满。当地的煎饼、板栗、核桃等土特产,通过登山节的平台走向了全国,甚至出口到国外。有位做煎饼的非遗传承人说:“以前我家的煎饼只能在本地卖,现在通过登山节,很多外国人都知道了泰山煎饼,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
更重要的是,登山节让泰安人有了更强的归属感。每年 9 月,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主动参与到节日的筹备中,有人当志愿者,有人表演节目,有人推荐家乡的美食。一位土生土长的泰安人说:“小时候跟着爸妈去看登山比赛,现在带着孩子来参加,看着家乡一年比一年好,心里特别骄傲。”
从一块泰山石的 “破局思考”,到如今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会,泰山国际登山节,不仅是一场关于登山的狂欢,更是一座城市的成长史。它告诉我们,无论是爬泰山,还是过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坚持;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和那些一起同行的人。
如果你也来到泰安,不妨穿上运动鞋,去体验一次泰山登山节。或许你不会拿到冠军,但当你站在玉皇顶,看着云海翻涌,听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登山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为什么这座山,这个节日,能让人牵挂这么多年。因为在这里,每一步向上,都是对生活最热烈的热爱;每一次出发,都是对未来最美好的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