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成都平原之上,有一处静谧的林盘,其间隐匿着一座古寺。这座古寺,在当地四里八乡的老百姓中名气很大,但对外地人而言,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便是郫都区的竹隐寺。在林盘中的寺庙,我们很少介绍,竹隐寺是怎样一番风貌呢?今天,我们就去一探究竟。
从郫都区出来,沿郫花路来到七里香村(现在属于友爱镇管辖),穿过稻田,道路带着露水的湿润。远远望见一片苍郁的竹影在田间,隐约有钟声从林间传来,那里便是竹隐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株挺拔参天的楠木树,在葱郁竹林的掩映下,竹隐寺静谧而立。四周农田广袤无垠,花树摇曳生姿,禅意如潺潺溪流,浸润着这片土地。
竹隐寺历史悠久,据《郫县志》记载,寺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 1566),距今五百余年。初名"宝荣庵",清雍正六年(1728),因大殿重修更名竹隐寺,取竹荫蔽日隐禅机之意。清同治年间(1862-1874),竹隐寺因岁月侵蚀、历经风雨,年久失修,破败之态尽显,由此衍生出"菩萨戴斗笠"的民间传说。三元场普惠庵的上方下崇法师听闻后,心怀慈悲,毅然发愿重光竹隐寺。她不惜变卖自家田产,全力恢复竹隐寺的弘法道场,并将其更名为"竹隐禅寺"。原创:点哥去旅行。在她的亲自主导下,光绪十九年(1893),大殿完成重修;民国二年(1912),三殿及厢房相继新建落成。寺庙建筑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间尽显精湛工艺,金碧辉煌的外观,使其成为当时郫县及周边地区首屈一指的佛门圣地。最让竹隐寺骄傲的,是中国佛教会副会长释昌圆法师曾在此任当家长年。
来到寺庙前,这里是典型的川西林盘格局。寺庙没有山门牌坊,一座青灰色的房子,算是寺庙的天王殿,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背后是韦陀菩萨。穿过天王殿,后面是一宽敞坝子,三合院布局,与周边民居的样式一脉相承,这种 "宅寺相融" 的格局,正是川西林盘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三合院左侧,是一排外墙红色的居士楼、五观堂等建筑。建筑前的几株楠木古树是最惹眼的,树龄应该不短,布满沧桑的树干,算是寺庙的见证者。
竹隐寺主体建筑,是观音殿。虽不算宏大,却深得川西建筑的精髓,穿斗式木构,飞檐弧度恰到好处,既避雨水又纳天光,檐角悬着的铜铃会随竹风轻响。观音殿应该是重建的,一些柱础还是清代的老物件。寺庙除了观音殿外,没有更气派的建筑。竹隐寺是一座尼众寺庙,虽然规模较小,但寺庙很安静,花草扶疏,给人温馨的感觉。即便是周末,这里的游客也不多,更适合静心参观和冥想。寺院中有一片菜地,季节性的蔬菜长得正好。
漫步竹隐寺内,时间在这里缓慢流动。寺内的僧人恪守着日常课诵与禅修的习惯,每日伴随着晨钟暮鼓作息,将绵延数百年的传统赓续至今。
【旅行攻略】
地址:成都市郫都区花园镇七里香村
门票:免费;
自驾:导航“郫都区竹隐寺”;
公共交通:地铁6号线,望丛祠站D口出,郫花路口站乘坐P36路,涌泉村招呼站下。或茶店子公交站乘坐716路,涌泉村招呼站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