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青明山,水秀山明,巍峨矗立,山水相连,孕育着这一片仫佬山乡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风水宝地。
罗城出好水,很多山泉品牌都是靠着这一条山脉发育而来,这里的更是河流的发源地,在黄金镇通往宝坛乡西华村路上,你会看到一种奇观异景,一条河流一边走着走着,就改变了方向,向东河流流向黄金,翻过山坳河流变成向西流去,奔向西华村。
这条上游小支流,最终涓滴直流,奔向融江汇入莽莽的珠江流入大海。两广这么多人口,不经意间也被一条不起眼的小支流紧密联系着,也许是这样的关系,广西罗城这边无数人,背井离乡在广东打螺丝,织针线,卖螺蛳粉。
在黄金镇有一个桥默默出力几十年,当年缴纳公粮的车马一定踩着他的肩膀来回穿梭过,现在无数桑叶甘蔗车队,依旧继续依靠他联通镇中心和河对面千亩良田。
这里也是通过四堡和龙岸镇的要塞,沿着因为做罗城红薯粉出名的江口屯,一路沿河而上,进入清明山和宝坛乡,河对面就是通往龙岸镇的老路,下去可以通往融水县,怀宝镇等地。

两岸河边,尽是芦苇蓬生,风吹摇曳,到了秋天芦花开了,此起彼伏,把两岸点缀到诗意浓浓。
旁边的枯树,也许逢春又生,也许就此陨落,数不清的斗转星移,河水也曾无数次击打岸边的河道,周边的生命周而复始,但是黄金大桥的拱门,矗立至今。
要不是现在河岸两边树立起来限高的标注,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座石拱桥在风雨沧桑了几十年,也到了需要保护维修的时候,就像一位一直默默付出的父亲,无需多年,默默耕耘,直到有一天弯了腰驼了背,白发苍苍,经脉突兀,我们猛然才发现,他也会垂垂老去,需要休息和保养。
关于罗城黄金大桥的说法有很多,民间传闻是寺门街一位姓梁的风水先生设计,叫梁玉明,他为人厚道,擅长堪舆,也懂医术,是一位地道农民桥梁设计师,主导黄金大桥建设。
也有很多版本,说是另一位叫梁虎(琥)工程师设计的,后面由梁玉明主导施工,发动黄金公社的人民,举全镇之力,包括以前归属黄金管辖的四堡一带村民也参与了修建。
历史红尘滚滚向前,我们知道故事大多道听途书,真实性有待考究,但是这一座桥建设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传闻是设计1972年,完工于1976年至1977年期间。
我老家也有一条河流,我的外婆就在河对面,每次发大水,就阻断了两岸交通,外公一代人水性极好,发大水有时候一边手拿着衣服,单手过河的壮举,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当时却道是寻常,为了没有大桥。
知道我记事的时候,隐隐有了记忆,大概在1996年左右,全村集资,号召全体出力,用竹子编制的箩筐放入大石头做地基桥底,没有挖掘机等先进设备,全靠人工,大桥建成以后,极大改善两岸交通。
时间倒回20年,1977年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这一座桥对于动荡以后的社会生产建设,功不可没。
走在桥面上,青苔覆盖着岁月的痕迹,桥面也经过多代人修修补补,不过大桥主体还是固若金汤,拱门的设计既有力学和美学的结合,也是考虑泄水排洪的功能。

走在桥上,下面江水滚滚,两岸青草相迎,吹来的风裹挟了夏天里面最熟悉童年青草香,一江水养育多少良田,如今的黄金镇依靠桑蚕产业,甘蔗产业,红薯粉产业,柑橘产业等多种结合农业发展,潮气蓬勃。
这一座桥不但是联通的功能,更是后人缅怀先祖的去处,站在桥上,远处清明山风景如画,远处的小山村映入画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思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