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行之盱眙黄牌街
作者Ⅱ李传尧
黄牌街原名迎恩坊。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欲回盱眙寻祖父衣冠冢,地方官建此牌坊,后百姓称皇家牌坊,所在街道也叫皇家牌坊街。到清代,因避讳,“皇”改为“黄”,成黄牌街。
南宋时期,当时此地属北头片区,盱眙古城为军事防御建于山上,北头片区在城墙外。明清时期,盱眙古城向山下转移,北头片区逐渐发展。大运河开通,盱眙成黄淮漕运中心、内河交通枢纽,黄牌街随之繁华,成重要商业街,南来北往货物在此交易。
街上还设有“万寿宫”“柴公祠”等官衙机构和祠堂寺庙,增添威严与人气。一时之间:“官舻客艑满淮汴,车驰马聚无闲时”。“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黄牌街建筑多为清末民初和建国早期风格,改造后保留青石路、木窗檐、鱼鳞小瓦和雕梁画栋等元素,融入苏州江南和苏北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又具有地方特色。像巷口半月型小楼,两层木质门窗,韵味十足;街道两边青砖黛瓦仿古建筑,隅园、张诚信、王悦盛等老字号宅院恢复如初。
黄牌街曾有众多商铺,“王悦盛酱园”创办于清末,生产酱醋、酱菜、豆腐乳等产品。如今是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打造的中华老字号美食一条街,聚集铁板鱿鱼、炒年糕、猪头肉、烤千张卷等热门美食,还有龙虾面、番茄虾仁面等多样面食选择,同时引进新餐饮和工作室。
盱眙以黄牌等偶园为核心,打造“连理枝爱情村”“百年好合姻缘桥”等打卡点,将偶园建成婚姻登记处、城市“微客厅”,推动婚俗改革,构建以“第一山历史文化婚俗、黄花塘红色革命婚俗、天泉湖绿色现代婚俗”为主导的婚俗改革模式。
清晨、正午、黄昏、夜晚,不同时段的黄牌街,都有不同的风情和魅力。老街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