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又迎来了两名法国友人。多年来,村里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访,只为看看安顺的一张“脸”——地戏“脸子”。
“两位法国友人感到非常震撼。”建在村里的安顺傩雕文化博物馆,其负责人秦发忠说,今年5月,他们通过向导联系到自己,预约了参观时间。到达馆内后,两位法国友人一边拿出手机仔细拍摄,一边不时发出赞叹,还表示以后还会再来。
今年53岁的秦发忠,出生在周官村。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祖父雕刻面具。1991年,他考上中专,却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一度变得迷惘。“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他想起老一辈人常说的话,随即开启了雕刻人生。
几十年来,这位“贵州工匠”足迹遍布贵州以及西南各省市,他搜集古剧本、石刻、旧面具,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面具从他的手中“诞生”。2016年,他拿出多年积蓄,加上贷款,在村里建起了占地2700平方米的博物馆,馆内陈列3000余副面具,从商周武士到三国将领,静静诉说着千年傩文化的秘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光临周官村,“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等。”秦发忠说。
前不久,法国人艾米丽参观后直呼:“太神奇了!我要把这个文化故事带回巴黎。”
今年2月,美国“第二张脸”博物馆负责人亚伦·费尔梅斯到安顺傩雕文化博物馆参观交流,他惊叹道;“这里的面具实在太美了,如果不是自己经费有限,他一定全搬回去。”
这些面具并不是普通装饰品。其中有不少是屯堡地戏“脸子”。地戏演员们在跳地戏时,首蒙青巾,腰系战裙,额戴脸谱,手执刀枪,在锣鼓声里应声而舞。没有“脸子”,就演不成地戏。
近年来,随着屯堡文化声名远扬,“脸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收藏。秦发忠将当地傩雕艺人组织起来,把傩雕产品变为旅游商品,开展销售活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安顺傩雕文化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吸引60万人次光临。有一次,一名比利时游客参观时,立马花6800元买下一个面具。“这是我在中国最开心的一天,”那名游客说,“买的不是面具,而是文化。”
目前,该博物馆一年销售3万件面具,价格从最便宜的18元至数万元不等,销售收入最高时超过400万元/年。
如今,秦发忠想的是,未来的周官村不仅只有面具,更是一个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目的地。
“要动员村民把闲置房屋利用起来,建更多民宿;要把研学和体验做深做细,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乡村美起来。”他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编辑 胡玉山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