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做事风风火火。
我一见到接站的怀化日报社编辑贺英便说:“我这个贵州人可是湖南人的媳妇,丈夫一家是湖南邵阳人。”贺英道:“邵阳呀,就在怀化旁边。”
这样的开头似乎注定了我的怀化之旅带着浓浓的探亲的味道。而这样的探亲,不仅仅是寻觅身边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痕迹,更是湘黔两地源远流长的深入探寻。
湖南与贵州紧邻,湘西和黔东都位于武陵山区,更是水乳交融。武陵山脉从贵州东部起往北往东、再横亘湖南的西部北部并延伸到洞庭湖西边。这个横跨湘黔渝的山脉,西北隔乌江与大娄山脉相望,东南隔沅江与雪峰山对峙。
武陵山脉以神奇秀丽闻名于世,其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在贵州东部铜仁市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重庆武隆的仙女山是武陵山北支,以秀美险峻著称。
千百年来,大山、大江将湘黔渝三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发源于贵州的乌江经重庆汇入长江,发源于贵州的沅江,是湖南名列第二大的河流,穿越武陵和雪峰山脉流入洞庭湖汇入长江。这样的紧密相连不仅仅是区位,还有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人文风情。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渊源,我一走进怀化便没有陌生感,尽管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怀化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其西北属武陵山区,东南属雪峰山区,沅水自南向北贯穿全境。据考古发现,怀化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属楚、湖广、湖南。战国时期属楚设黔中郡,秦朝在此设黔中郡 ,1998年设地级怀化市。历史上黔东北、黔东在不同时期与包括怀化在内的湘西属地相同。怀化古时还有一个别称“五溪”,因其境内流经沅江支流辰水、㵲水、渠水、溆水、巫水,其中辰水、㵲水、渠水均源自贵州。而沅江干流源于贵州的苗岭北麓,在贵州境内称清水江,流入湘西在怀化的黔城镇与㵲水汇合始称沅江。
沅江的傍晚。
一走进洪江古商城,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古城位于怀化的中部、武陵山和雪峰山交接地,处巫水入沅江口 。
“七冲、八巷、九条街”是古城的骨架,将那些明清以来的建筑串联起来,报馆、钱庄、学堂、商号、客栈、作坊寺、庵、庙、宫等有300多处,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
起源于春秋的商城,成型于盛唐,鼎盛于明清。曾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蜡而名扬一时。早在商代,沅江就是交通要道,是西南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入黔的主要路线是:物资经长江及支流进入沅江,行至洪江换能适应河道窄、水流湍急的柳叶船,再逆流而上进入贵州,然后换马帮转运,辐射滇桂。
从洪江古商城顺沅江逆流而上便是怀化黔城镇,在此北为㵲水、南为清水江,㵲水在贵州境内称为㵲阳河,河边上有同样鼎盛于明清的镇远古镇,沿清水江逆流而上来到黔东南,还有鼎盛于清朝的下司古镇。
下得车来,一眼便看见青瓦、灰白墙交错层叠,这样的群建筑三面环水,依在山下,好一幅古香古色的中国画!进了古商城,穿行在街巷间,尘世的喧嚣仿佛被隔绝,人瞬间静下心来,时光就像被置于正在倒放的留声机之上,而我虔诚地试图去触摸历史在此的积淀。
走进桐油商行,只见四五十个一米来高的椭圆形木桶被放在屋两边靠墙的长木架上,木架有三层,每一层放了七八个木桶。以往,这些木桶便是装桐油的主要用具。清代,洪江每年输出“洪油”在700万公斤左右。
我曾经在梵净山区看见初春时节漫山的桐树花,我也曾经在梵净山脚下的冷家坝村见过用桐油刷过外墙的木屋。
过去,桐油是最好的防腐处理材料,修房造屋、制作家具都离不开桐油。木房子的墙壁会用桐油来处理,防水防腐,新木船用桐油浸过几次后,放进水里才不容易腐朽。
在这个百年古镇游走,我没有一丝惊诧,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我甚至还在想:经过冷家坝村的太平河是黔东铜仁母亲河锦江的上游,锦江也被称为辰水,是沅江的支流。200多年前冷家坝人搞竹木流放时、桐油会不会顺着来到洪江,成为“洪油”的一部分呢?
洪江古商城一角。
思绪走得有点远,脚步也没有停留。
走进忠义镖局,门楣上的匾牌为黑底,而“忠义镖局”几个字因描金很是显眼。“镖传四海,信达三江”的匾牌同样黑底描金,分处于门的左右。镖局的长方形合院里正有专门的演员演绎旧时接镖出镖的场景。
忠义镖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相传创始人刘大鹏是长沙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镖局主要为南来北往的商人提供桐油、木材、药材等货物的武装押运。
木材,洪江商城不少古建筑介绍中都提到了这一物资。木材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建筑和家具材料,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手,展现出独具东方特色的木韵。目前,武陵山区有多处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雪峰山是湖南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黔东和湘西至今有如此好的生态,我总觉得与祖祖辈辈在大山里坚韧地求生存的人们的生活智慧关联很大。我多次在武陵山区采访,体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让人们利用资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还让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迎来了更好的生机。
沅江的上游是清水江。清水江中下游发现了大量的民间文献,主要有山林经营和木材贸易方面的民间契约和交易记录,时间跨度约400年,从明末清初至20世纪50年代,1964年首次发现至今有30多万件,反映了这一地区发展混农林业和人工营林业及木材贸易的历史,被统称为“清水江文书”。
“出镖……”随着演员一声吆喝,我的注意力回到了眼前。只见4个镖师护送着两辆木制推车向大门外走去。这一去便是翻山越岭,这一去便是乘风破浪。
无论是湘西还是黔东,都是山高水长。山上踏得出路就翻山,山上无法踏出路时,江河便成了交通要道。当年贵州铜仁的锦江,就有无数商船通过沅江到达洞庭湖,当年苗岒的清水江、㵲阳河,也是商船云集,出贵州入怀化进沅江到洞庭。
曾经这些江河湖泊里云集的不只有商船,还有军船。史料记载,黔中郡是战国时期楚国初置的郡,秦朝时将原楚国巫郡和黔中郡合并为新的黔中郡,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有观点认为郡治在今怀化沅陵县。
战国后期,秦将张仪、司马错等提出,黔中地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利用巴蜀的丰富资源乘船向东,占黔中、灭楚国,统一天下。从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司马错率军从今重庆涪陵沿乌江逆流而上进入今贵州东北部起,秦楚在此之争便拉开序幕。楚国派出大将庄蹻沿沅江而上,穿越贵州到云南,准备包抄秦军,反而被秦军断了回楚国的路,建立了滇国。后司马错攻占黔中郡,楚国发兵,号称十万,从长江入洞庭,顺沅江逆流而上夺回失地。最终秦国多次攻打黔中郡后占据了沅江流域。
来到了洪江,我忍不住会想,当年楚国十万大军进入贵州应该要过洪江,肯定要换柳叶船才能在沅江上游通行,坐着这样窄小的船,十万大军是怎样行军的呢?这让我对这一方生出不少感叹。
俗话说:“蜀道难于上青天。”蜀道再难还有道可行,而黔东和湘西很多地方是没有道的。航运是有道,可乌江流域流传着“十船九打烂”的谚语,沅江流域有“三垴九洞十八滩,沅江处处鬼门关。”的俗话。我常常想是怎样的人才能在无路中闯出路并将这路延绵了上千年,这样的路不仅仅是通道,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渠道,有了这样的路才将华夏各地紧紧地连在一起。
这里的山厚实挺拔,这里的水奔腾灵动,一如这里的人。
那一天我走出古商城,来到了旧时的梨头咀码头,这里是巫水入沅江口。此时处上游的黔东南下了多日的暴雨,也因此沅江是浑浊的黄色,从邵阳而来的巫水是碧绿的颜色。半江昏黄半江碧绿似乎更能勾起人的遐思。我想象着眼前停满船的样子,转过身看着飞檐翘角的古城,我想象着人来人往的样子,一如我无数次去到武陵山区,去到那些大江大河边,我不厌其烦地想把这山水间的故事像图片一样一帧帧存放在大脑里,故事太多,让我忍不住一来再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 邱奕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