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同市文旅市场以“热度攀升、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持续释放动能,古城民宿更是凭借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的姿态,火热走俏,预订量和搜索热度显著增长,成为众多游客体验古城魅力的理想下榻之处。

与此同时,大同市一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正持续完善旅游民宿业标准体系,力促民宿产业成为丰富古城旅游产品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反哺文旅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为一间民宿 赶赴一座城
初秋的大同,晚风习习,古城里游人络绎不绝。从鼓楼向北,喧嚣渐远,一座座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的四合院民宿静静坐落,与一旁的北城墙浑然一体,传统建筑美学悄然绽放。

在古城内一家民宿的露台上,主理人正为客人冲泡灵丘苦荞茶,茶香袅袅中,几位游客闲坐交谈。来自广州的栗女士坦言:“我们是因为这家民宿,才决定选择来大同游玩,在网上查询做攻略时从短视频看到,这里的四合院露台是观赏、拍摄古城无人机表演和热气球升空的最佳位置,对于摄影‘发烧友’来说,难能可贵。

走进院内,简约优雅的氛围与光影交织,仿佛一场穿越古今的邂逅。”她与同伴都感叹,大同民宿不仅设计出众、服务一流,还毗邻华严寺、善化寺、古城墙等景点,让人可轻松漫步、深度体验古都韵味。

“我们的四合院民宿,庭院保留传统布局,融入视觉美学,独门独院的设计禅意悠然,树下赏花,庭院对弈、品茗,非常惬意。”民宿主理人李立伟说,室内从床品到用品皆显考究,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品质的追求,让游客在触摸历史肌理的同时,尽享舒适。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旺盛的市场需求,民宿预定的持续火爆,不仅印证了大同古城文旅的独特魅力,也为特色民宿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放眼古城,各类主题院落不断涌现:“琵琶老店”以北魏、北都、西京等历史概念命名房间;“花筑兴茂”客栈融入晋商文化元素与老算盘装饰;“楠舍”民宿则取云冈石窟神韵,以艺术情怀留住旅客脚步……它们风格各异,却共同承载着大同的文化底蕴,迎接八方来客,也让更多人因为一间民宿,爱上一座城。
政策赋能 助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大同古城民宿已不再是单纯的歇脚处,更成为串联区域文旅资源的重要纽带。无论康养、文化探索或休闲度假的游客,都能在此觅得心仪之所。这一蓬勃发展态势的背后,离不开我市“软硬兼施”的产业政策布局。

8月11日,我市正式实施《大同市支持餐饮住宿业经营主体新增从业人员就业能力提升实施方案》,通过分档补贴等方式,引导行业扩大用工、加强培训,积极履行稳岗扩岗责任,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该政策面向2024年营业额达200万元以上、或2025至2026年新注册且达标、依法纳税、无重大安全事故和失信记录的餐饮住宿企业与个体工商户。

补贴针对签订一年以上合同、培训合格且连续在岗满6个月的新增就业人员(以社保缴纳记录或工资发放银行流水记录为准),按地区差异实行分档补助:一类地区(平城区、云冈区),600元/月/人,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参照一类地区执行;二类地区(新荣区、云州区、左云县),500元/月/人;三类地区(浑源县、阳高县、广灵县、天镇县、灵丘县),400元/月/人。政策执行期自2025年1月至2026年12月。

除此之外,大同市还通过多种举措助推民宿产业升级。8月初,中国旅游协会妇女旅游专业委员会与省妇联联合在大同举办民宿女管家培训班,围绕特色服务、文化融合、数字营销等开展系统培训,并组织实地观摩与交流,有效提升从业者专业能力。
同时,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游客体验,平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古城管理所积极开展民宿领域专项治理,重点查处不明码标价、价外加价、乱收费等行为,坚决打击欺客宰客,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全力守护古城文旅品牌。
“民宿+”多元融合 激活文旅经济新引擎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的双重推动下,大同民宿产业正积极提升服务与经营理念,努力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多位民宿主理人表示,他们通过提供免费接机、接站及深度讲解等贴心服务,不断优化游客体验。去年民宿客源仍以京津冀蒙等周边地区的亲子家庭为主,而随着大同文旅热度攀升,今年夏季吸引了更多来自两广、川赣闽等南方省份的游客,古城民宿影响半径显著扩大。

当前,不少民宿主动与文创、特产、旅拍等业态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广灵剪纸、大同结艺等非遗体验活动,推动“民宿+”融合发展模式逐渐成熟。这种转变促使民宿从单一住宿功能向多元产业集群升级,逐步实现与文创、非遗、餐饮、商业等板块的深度衔接,成为古城文旅经济的新增长点。
面对“旺季一房难求、淡季客源稀少”的现实挑战,我市业内人士提出应推动民宿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化,并加快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有分析指出,当前单体民宿因空间和配套有限,难以承接淡季大型活动需求,建议成立“古城民宿联盟”或协会,整合资源、提升整体承接能力。

近日,一位叫“大大大同”的网民发布《大同市民宿酒店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一文,提出多项创新建议:依托“北魏文化”“康养之都”等文化IP,开展“民宿+研学”“民宿+戏剧”等公益体验活动;建立民宿星级认证体系,从文化呈现、服务规范等维度推动品质升级;发起“中国古都民宿大会”,联合短视频平台开展话题营销;加强与高校及专业机构合作,培养民宿专业人才;善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数字平台进行持续推广,全方位展示民宿体验、讲好品牌故事。
未来,随着品牌效应与集群规模不断显现,大同民宿有望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为古城夜经济和文旅繁荣注入新动力。
记者:孙 露
责编:周建新 校对:菅雨婷
审核:邓 琳 监制:杨 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