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New York Post,nationalgeographic,The Washington Post。
博物馆的“都市传说”
占地7公顷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它拥有45个固定的展厅。
馆内有着超过3600万件标本,涵盖了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能用标本展示的东西,涉及的领域包括古生物、现代生物、人类学、天文学等等,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科普爱好者进去能兴奋一整天。
因为涵盖量巨大,因此它被认为是美国主要自然历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这个博物馆与同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联合国总部并称为人类和地球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
这么光鲜亮丽的博物馆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密码,简直堪称“都市传说”的级别。
如果你有幸来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迷宫的最深处,穿过那著名的悬挂巨型蓝鲸和一楼的阿拉斯加棕熊,就会发现有一扇非常不起眼蓝门被紧锁着,门上仅有一块没有任何设计感的小牌子,上面写着“BUG COLONY”,直接翻译就是“错误的殖民地”,但更合理的翻译应该是“虫群”或者“虫子的王国”。
站在门外驻足细听,你会听到细微的噼啪声,像是在用平底锅煎东西的声音。而这实际上是啃食的声音。
即使是在博物馆内,也仅有少数的工作人员可以进入,这里面有不计其数的白腹皮蠹正在日夜不分的工作,它们的工作精度非常高,就算是全球最牛的标本专家都无法胜任:它们会啃食掉动物骨架上的所有肉,留下最干净的骨头。
有些动物的骨骼实在太小太精细了,人类很难快速处理,但是只有几毫米大的,白腹皮蠹却可以爬进最小的动物体内的隐窝里啃食,并且不会伤及骨骼。
白腹皮蠹
白腹皮蠹(Dermestes maculatus)属于鞘翅目皮蠹科,这种昆虫的体色是黑色或者深褐色的,腹面有明显的白斑,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它们的幼虫呈纺锤形,密生褐色刚毛,非常爱吃各种腐败的有机物,而成虫则喜欢吃高蛋白的动物性制品。
听这个食性,你就知道如果它们进入了人类的居住区和仓库,那必定是非常烦人的害虫了,简单的觅食行为就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皮革、毛皮、羽毛制品、动物标本、肉干、鱼干、乳酪、宠物饲料······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对白腹皮蠹来说都是唾手可得的美食,它们会在上面疯狂啃食,留下密集的孔洞,最终将其完全消耗掉。
更难受的是这种鞘翅目皮蠹科的昆虫分布于世界各地,数量非常恐怖。
不过如果合理的控制和利用这种昆虫,它们就能发挥出乎意料的作用,就是上面说的,在标本制作领域发光发热。
白腹皮蠹被广泛应用于清理软组织,这一过程称为“虫清法”。原理非常简单,其实就是让这些昆虫遵守本能去啃食骨骼上残留的各种软组织,比如肌肉、肌腱、皮肤等等,它们对骨骼没兴趣,因此相比化学腐蚀或手工清理更有优势。
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们体型小,那些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或鱼类的骨骼标本用白腹皮蠹是公认的干净,洁净无损的骨骼材料更有利于研究或展示。
不过也不是谁都能拿白腹皮蠹去处理标本的,它们本身可以随便获得,但需要非常严格的操作规范来避免虫体逃逸或污染其他标本。
持续努力
只需要2~3天,白腹皮蠹群就能把一只曾经光鲜亮丽的金刚鹦鹉变成一具白皙干净的骨骼。虽然现在还有酶解或微生物分解等替代方法,但白腹皮蠹的高效性和对骨骼结构的保护性,使得很多标本学研究者对其难以割舍。
即使是只有手掌那么大的鼩鼱,它们的骨头甚至比牙签还细小,白腹皮蠹依然能将其处理干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表示,几十年来,馆内的白腹皮蠹种群以及吃掉了超过3万件鸟类骨骼标本的大部分,以及无数其他形式的标本。它们钻进细小的缝隙里,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不停地吃,直到什么都吃不完为止。
博物馆员工斯威特先生表示,在他任职博物馆的35年里,现在的这群皮蠹一直陪伴着他,但他无法确定它们是否是最初种群的后代。
虽然这些甲虫的寿命只有6个月,但硬要算的话,它们的工龄比斯威特先生要长得多。这个博物馆从20世纪30年代就从非洲引进白腹皮蠹,从那时开始,这些辛勤的员工就一代接着一代当起了事业单位的员工,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状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